标题图
党课 | 如何深刻理解“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六个如何深刻理解”党课特辑之六
2020-12-14 16:18 《党课参考》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第五部分提出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

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

●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风险挑战

具体来说,我国“十四五”时期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还面临风险挑战。从当前情况判断,我国可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00万亿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虽然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两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深刻理解“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要求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

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三)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四)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工程建设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

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原载《党课参考》2020年第23-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