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
党课|如何深刻理解“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十六个如何深刻理解”党课特辑之十一
2020-12-14 16:25 《党课参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建议》的要求,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美丽中国。

一、充分认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深刻认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的重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客观需要。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引领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四五”时期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与挑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生态环境方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
●生态系统方面。我国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
●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过度开发问题突出。
●绿色生产生活方面。绿色发展观念不强,措施不力。

三、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指引,推动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绿色债券,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以企业和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升级改造。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持之以恒地落实好河湖长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护者的重要责任。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努力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立生态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保护的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发挥生态产品的多重价值。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原载《党课参考》2020年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