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党课之十四

文章来源:《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1-06-25 09:38:14

出品.jpg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背景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发展不加以控制,对大自然索取毫不节制,将大自然当作巨大的垃圾排放场所,直接导致了工业文明弊端的出现,同时也招致了对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伤害,频繁的自然灾害宣示着大自然对人类的不满。

●当自然被无尽索取与破坏成为现实,作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创就势在必行。

●要以东方的整体性智慧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和谐作为两者之间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生态发展的历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伴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自主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累积效应相互作用,使得生态保护在21世纪开始成为热点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我们党开始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探索,通过实践探索进行理论创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主线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从多方面提出多项重大举措,着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矛盾的转化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包括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频发的环境问题与日益紧缩的资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生态问题,极大打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这些都说明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走生态良好与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生态思想的发展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它为我们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与自然并不对立。历史是人与自然进行互动实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是人类不断在历史进程中所改造与依存的基础。人类在历史中通过不断劳动与自然建立联系,并且在其中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规律。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出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

●系统思维

●辩证思维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定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总结,又说明了对待生态文明的科学自然观。

三、如何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治国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绿水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科学论断。实现绿色发展,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路径,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融入各项政策。

●守住绿水青山

●治理绿水青山

●实现对绿水青山的有效利用

(二)生态现代化治理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建设,是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十四五”规划落地的重要内容。以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与执行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同时普及环保与生态治理法治观念使其深入人心。

(三)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将人民群众看作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坚持发展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四)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极端天气等。为了应对世界复杂形势、解决全球性生态屏障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势在必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转化为世界共识。

●提出中国主张

●承担中国责任

●贡献中国智慧

(原载《党课参考》202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标题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列党课之十四
2021-06-25 09:38 《党课参考》 原创

出品.jpg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背景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发展不加以控制,对大自然索取毫不节制,将大自然当作巨大的垃圾排放场所,直接导致了工业文明弊端的出现,同时也招致了对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伤害,频繁的自然灾害宣示着大自然对人类的不满。

●当自然被无尽索取与破坏成为现实,作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创就势在必行。

●要以东方的整体性智慧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和谐作为两者之间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生态发展的历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伴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自主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累积效应相互作用,使得生态保护在21世纪开始成为热点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我们党开始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探索,通过实践探索进行理论创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主线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从多方面提出多项重大举措,着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矛盾的转化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包括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频发的环境问题与日益紧缩的资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生态问题,极大打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这些都说明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走生态良好与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的发展理念

●现代生态思想的发展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它为我们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与自然并不对立。历史是人与自然进行互动实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是人类不断在历史进程中所改造与依存的基础。人类在历史中通过不断劳动与自然建立联系,并且在其中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规律。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出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

●系统思维

●辩证思维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定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总结,又说明了对待生态文明的科学自然观。

三、如何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等治国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制度安排。

(一)绿水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科学论断。实现绿色发展,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路径,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融入各项政策。

●守住绿水青山

●治理绿水青山

●实现对绿水青山的有效利用

(二)生态现代化治理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建设,是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十四五”规划落地的重要内容。以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与执行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同时普及环保与生态治理法治观念使其深入人心。

(三)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将人民群众看作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坚持发展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四)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极端天气等。为了应对世界复杂形势、解决全球性生态屏障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势在必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转化为世界共识。

●提出中国主张

●承担中国责任

●贡献中国智慧

(原载《党课参考》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