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黎世泽专栏

七一文学|凡人小记⑤独臂大斧|黎世泽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07-06 14:08:59

独臂大斧就是李木匠。

李木匠的右手坏了,就像一根干枯的细竹竿,不能捏不能动,但他的左手壮得就像牛脚杆,拉锯子、推刨子、抱木头……样样利索。但他行走乡里却不是靠拉锯子、推刨子这些环节,而是挥舞比巴掌还大的大斧。他的大斧八大招法很绝很妙。

于是,我们都叫他“独臂大斧”,但不高兴时就叫他“李抓手”。

李木匠用的是左手,使的斧头就是左斧。他走了几个铁匠铺打制左斧,但都不顺手,最后找到供销社铁匠铺的黎铁匠,黎铁匠和徒弟从早敲到晚,敲打了一把左手大斧——一拃宽、一拃半长,足足十斤重。李木匠虎虎生风地舞动,连喊:“好斧!好斧!”

那时,人们做木活都请李木匠。李木匠很忙。人们请他做木活,大概就是冲着他的大斧八大招法吧。我想。

李木匠不抽烟不喝酒,主人很乐意,节约了一天一包烟和一斤酒的烟酒钱,但他有一个怪癖,就是讲究吃茶。吃茶,就是我们农村请匠人时,在半晌午要给匠人煮些吃的,这些吃的是鸡蛋汤圆面条点心之类的小吃。那时生活还很紧张,许多人家就只煮给匠人吃,自己家人不吃。而别的匠人吃一种就可以了,李木匠却要吃几种,如果吃得孬,他翘起嘴巴背起工具就走了。

于是,人们请来李木匠就要煮好茶,但也有茶煮得好他也走了的。那是刘家沟一个姓刘的,在全乡最先做买卖生意,成了全乡第一个“万元户”,威震乡里,名噪一时。“刘万元”请李木匠给他爹做寿棺,吃茶时,有钱的万元户把茶煮得多,他的家人也和木匠一起吃,但木匠吃了三种,他的家人却吃了四种。“钱多藐视人吗?”木匠脸红筋涨地出着粗气,坚持把最后一颗鸡蛋咽下后,背起工具就去了别的人家。我为“刘万元”感到遗憾,他爹的寿棺咋办?他也看不到大斧八大招法了。

我的祖父祖母年满八十了,父亲也请来李木匠给祖父祖母做寿棺,我很高兴,可以美美地看大斧八大招法了。

为招待这个匠人,母亲精心准备了包心汤圆、鲜肉抄手、红糖鸡蛋、麻辣炸酱面等几个好茶。

李木匠吃得很高兴。我站在一旁流着口水眼巴巴地望。他夹起软软糯糯的汤圆在我面前比一比,嘿嘿地笑,然后含进大嘴,“吧嗒吧嗒”地嚼。

我的胃口就像悬在大梁上的一块肥肉,扑棱棱地抓,却抓不着,于是暗骂:“抓手,抓手!”趁他起身不注意,把凳子悄悄移开,待他回坐时一屁股侧翻在地,看他直喊“哎哟”的样子,我心里一紧,冷汗直冒,心喊“遭啦”,马上意识到使坏过头了,他肯定会像在“刘万元”家一样背起工具走了,祖父祖母的寿棺肯定做不成了,我肯定要挨大人的棍棒了,最令我不安的是,肯定看不到大斧八大招法了。

我惊骇地望着他从地上爬起来,但他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趔趄着走了几步,却没有去背工具,而是笑嘻嘻地拍拍我的头,显得和颜悦色,“娃儿脑壳灵活。想不想学木匠?”

“想!”为了不让他走,我满口应答。

“我教你!”我看出他是诚心诚意的。

“要得。不过——”我和他讨价还价了,我要他耍出大斧八大招法来,“得让我见识见识。”他点点头。

他架起两个木马,把一根双臂合围般粗壮的木头放上去。

他一一拿出工具,锯子和刨子,凿子和钻子,锤子和尺子,墨斗和木锉……锯子三种,刨子三种,凿子十种……他每拿一样,都端端地举起,详细说来历,说分类,说使用要领……说得滔滔不绝,说得口沫飞溅。

看着他一张一合不停不止的嘴巴,我惊叹:他吃下母亲煮的包心汤圆、红糖鸡蛋、鲜肉抄手,还有麻辣炸酱面,就在这番评说中消耗了吧?我感叹:做木活要砍得准、推得直、锯得圆、刨得平,学问大哟!我学不学得会哟?

他最后提起十斤左手大斧,在手中晃晃,清油油的斧背,白厉厉的锋刃,一闪一闪,寒光凛冽。
“我爱斧头!”他一边轻轻地抚摸,一边满怀深情地说。在鲁班祖师爷传下来的一行家当中,他最钟情于斧子。

“一世斧头三年刨。”他又侃侃理论:木匠要用好刨子很不易,需要三年,但要用好斧子更艰难,需要一生一世。不过,木匠就得用好斧子,你看,敲击打眼,直截了当,比锤子好使;削木砍边,又稳又准,比锯子利落……斧子用处多,是不是?

“斧头就是木匠的利器,就是木匠的象征!”他语气坚定,眼里浮现遥远的期待,“如果生在古代,要当使斧战将,战死沙场!”他顿一顿,问我:“古代有哪些使斧战神,晓不晓得?”

“应该嘛,很多的。”我摇摇头,表示不至于太笨,又肯定地答。

“非也!”他一一道来:三国曹魏开国元勋徐晃,唐朝开国大将程咬金,金朝开国功臣金兀术,明朝开国上将胡大海……

他忽作停顿,直直地盯着我,“你说,最厉害的是哪个?”

“程咬金?”这些人中我只知道程咬金,当我调皮时母亲就骂“打你程咬金”,我从母亲嘴里听到这个人。

“非也!是个女的!她最厉害!”他笔挺挺地跷起大拇指,“她是妇好!乃商朝武丁王之妻也,执捉一对铜钺,统帅大军,东征西讨,打败国家二十有余,实乃奇女子也!”

他对那些使斧战神由衷敬佩,同时也深感遗憾,没有生在古代,不能执斧策马,驰骋沙场,便当个木匠使用斧头了,便精读精学精练,研习“斧法”,创立八大招式,把劲头用在木头上了。

“你也厉害,‘独臂大斧’嘛!”我向他跷起大拇指。

“这个嘛,虚心接受啰。”他拱手抱拳。

他仿佛说累了,稍稍歇息,吁吁长气,提提衣领,挽挽袖管,然后,提起大斧,拂拂斧背,抹抹锋刃,瞅瞅木马上的大木头,徐徐抡起臂膀,低低喝道:“看招!大斧,来也!”

我为之一振——大斧八大招法,活活地呈现了。

第一招:浑抡吞枣——就是“抡”,大斧抛划弧线,抡眉竖眼,浑浑噩噩,笼笼统统,强横霸道。

第二招:劈头盖脸——就是“劈”,大斧高抛快落,来势汹汹,咄咄逼人,势如劈竹,锐不可当。

接下来,第三招:东砍西斫,就是“砍”,大斧四面猛砍;第四招:行云流水,就是“云”,大斧漂浮掠动;第五招:片甲不留,就是“片”,大斧蚕食鲸吞;第六招:天抹微云,就是“抹”,大斧轻袖漫舞;第七招:横扫千军,就是“扫”,大斧铺天卷席。

最后,第八招:削草除根——就是“削”,大斧急急切切,缓缓慢慢,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八大招法的收尾,像在心事无限、欲言还休的诉说中袅袅绕绕。

在一趟一路潇洒自如的继往开来中,在一招一式得心应手的起承转合中,一波一波地攻袭,一浪一浪地击打,我周身汗毛竖立,麻酥酥地炸起鸡皮疙瘩。我感叹:“木匠要吃几样好茶,真的应该哟!”我感慨:“这八招,好深奥啊,怎地学得会哟?”

“我这八招,在战场上一定招招致敌。”他甩去额头粗汗,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哩”。

“你比程咬金凶!”我忙不迭地应。

“我收你为徒。”他呵呵大笑。

然而,李木匠还没收我作徒弟,祖父祖母的寿棺也还没做完,就匆匆地走了。

“是去‘刘万元’家吗?是他家的茶又多又好吃吗?”我怅然地问母亲。

“不是去他家。”母亲朝着屋的前方指指。

李木匠穿过两条沟,翻过两个坡,是去燕儿坟祁五娃家。祁五娃家很穷,他爹死了,家里没有木头,是邻居捐出一根根木头,请李木匠为他爹做一副寿棺。

李木匠一定又要使耍大斧八大招法,我便扯翻脚板跟着跑了去。

“李木匠,煮不出茶哟。”祁五娃拿不出什么招待匠人,面露难色。

“五娃,倒碗开水。”李木匠一阵疾走快跑后,已是大汗淋漓,来不及坐下歇歇,喝了几口水,便一一摊开工具,摆开两个木马,把木头安放上去,舞动了大斧。

他的粗大健壮的左手,挥挥舞舞比比划划,开开合合起起落落,像指挥千军的长旗。他的干枯纤细的右手悬垂胸前,东荡西漾左摆右晃,像漫无目的的魂魄。

第一招浑抡吞枣,第二招劈头盖脸,第三招东砍西斫……他把八大招法都一一使了出来。

他仿佛是在举行仪式,为逝去的老人送行,时而狂风骤雨,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八面风雨,时而春风化雨;时而惊涛骇浪,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劈风斩浪,时而风微浪稳……奏响一幕幕生命的交响。粗粗细细厚厚薄薄的木屑在交响乐里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人间泪……

老人静静地仰躺,默默地接受,仿佛满心满意地享受着人间的最后一道风景……

我看着李木匠,这个独臂大斧,真的就像独臂大侠了!

那时候,我真想拜他为师!

但,我始终没有拜师,是木活太深奥吗?是工具太难使吗?我说不清。

过了几年,李木匠死了。听说他婆娘得了绝症,双眼一闭离开后,他伤心过度,便追随而去。

我惆怅了好久,心里默念:我再也看不到一个捉拿左斧的木匠,表演八大招法了。‍

责任编辑:熊冬梅 唐浚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标题图
七一文学|凡人小记⑤独臂大斧|黎世泽专栏
2021-07-06 14:08 七一客户端 原创

独臂大斧就是李木匠。

李木匠的右手坏了,就像一根干枯的细竹竿,不能捏不能动,但他的左手壮得就像牛脚杆,拉锯子、推刨子、抱木头……样样利索。但他行走乡里却不是靠拉锯子、推刨子这些环节,而是挥舞比巴掌还大的大斧。他的大斧八大招法很绝很妙。

于是,我们都叫他“独臂大斧”,但不高兴时就叫他“李抓手”。

李木匠用的是左手,使的斧头就是左斧。他走了几个铁匠铺打制左斧,但都不顺手,最后找到供销社铁匠铺的黎铁匠,黎铁匠和徒弟从早敲到晚,敲打了一把左手大斧——一拃宽、一拃半长,足足十斤重。李木匠虎虎生风地舞动,连喊:“好斧!好斧!”

那时,人们做木活都请李木匠。李木匠很忙。人们请他做木活,大概就是冲着他的大斧八大招法吧。我想。

李木匠不抽烟不喝酒,主人很乐意,节约了一天一包烟和一斤酒的烟酒钱,但他有一个怪癖,就是讲究吃茶。吃茶,就是我们农村请匠人时,在半晌午要给匠人煮些吃的,这些吃的是鸡蛋汤圆面条点心之类的小吃。那时生活还很紧张,许多人家就只煮给匠人吃,自己家人不吃。而别的匠人吃一种就可以了,李木匠却要吃几种,如果吃得孬,他翘起嘴巴背起工具就走了。

于是,人们请来李木匠就要煮好茶,但也有茶煮得好他也走了的。那是刘家沟一个姓刘的,在全乡最先做买卖生意,成了全乡第一个“万元户”,威震乡里,名噪一时。“刘万元”请李木匠给他爹做寿棺,吃茶时,有钱的万元户把茶煮得多,他的家人也和木匠一起吃,但木匠吃了三种,他的家人却吃了四种。“钱多藐视人吗?”木匠脸红筋涨地出着粗气,坚持把最后一颗鸡蛋咽下后,背起工具就去了别的人家。我为“刘万元”感到遗憾,他爹的寿棺咋办?他也看不到大斧八大招法了。

我的祖父祖母年满八十了,父亲也请来李木匠给祖父祖母做寿棺,我很高兴,可以美美地看大斧八大招法了。

为招待这个匠人,母亲精心准备了包心汤圆、鲜肉抄手、红糖鸡蛋、麻辣炸酱面等几个好茶。

李木匠吃得很高兴。我站在一旁流着口水眼巴巴地望。他夹起软软糯糯的汤圆在我面前比一比,嘿嘿地笑,然后含进大嘴,“吧嗒吧嗒”地嚼。

我的胃口就像悬在大梁上的一块肥肉,扑棱棱地抓,却抓不着,于是暗骂:“抓手,抓手!”趁他起身不注意,把凳子悄悄移开,待他回坐时一屁股侧翻在地,看他直喊“哎哟”的样子,我心里一紧,冷汗直冒,心喊“遭啦”,马上意识到使坏过头了,他肯定会像在“刘万元”家一样背起工具走了,祖父祖母的寿棺肯定做不成了,我肯定要挨大人的棍棒了,最令我不安的是,肯定看不到大斧八大招法了。

我惊骇地望着他从地上爬起来,但他拍拍屁股上的尘土,趔趄着走了几步,却没有去背工具,而是笑嘻嘻地拍拍我的头,显得和颜悦色,“娃儿脑壳灵活。想不想学木匠?”

“想!”为了不让他走,我满口应答。

“我教你!”我看出他是诚心诚意的。

“要得。不过——”我和他讨价还价了,我要他耍出大斧八大招法来,“得让我见识见识。”他点点头。

他架起两个木马,把一根双臂合围般粗壮的木头放上去。

他一一拿出工具,锯子和刨子,凿子和钻子,锤子和尺子,墨斗和木锉……锯子三种,刨子三种,凿子十种……他每拿一样,都端端地举起,详细说来历,说分类,说使用要领……说得滔滔不绝,说得口沫飞溅。

看着他一张一合不停不止的嘴巴,我惊叹:他吃下母亲煮的包心汤圆、红糖鸡蛋、鲜肉抄手,还有麻辣炸酱面,就在这番评说中消耗了吧?我感叹:做木活要砍得准、推得直、锯得圆、刨得平,学问大哟!我学不学得会哟?

他最后提起十斤左手大斧,在手中晃晃,清油油的斧背,白厉厉的锋刃,一闪一闪,寒光凛冽。
“我爱斧头!”他一边轻轻地抚摸,一边满怀深情地说。在鲁班祖师爷传下来的一行家当中,他最钟情于斧子。

“一世斧头三年刨。”他又侃侃理论:木匠要用好刨子很不易,需要三年,但要用好斧子更艰难,需要一生一世。不过,木匠就得用好斧子,你看,敲击打眼,直截了当,比锤子好使;削木砍边,又稳又准,比锯子利落……斧子用处多,是不是?

“斧头就是木匠的利器,就是木匠的象征!”他语气坚定,眼里浮现遥远的期待,“如果生在古代,要当使斧战将,战死沙场!”他顿一顿,问我:“古代有哪些使斧战神,晓不晓得?”

“应该嘛,很多的。”我摇摇头,表示不至于太笨,又肯定地答。

“非也!”他一一道来:三国曹魏开国元勋徐晃,唐朝开国大将程咬金,金朝开国功臣金兀术,明朝开国上将胡大海……

他忽作停顿,直直地盯着我,“你说,最厉害的是哪个?”

“程咬金?”这些人中我只知道程咬金,当我调皮时母亲就骂“打你程咬金”,我从母亲嘴里听到这个人。

“非也!是个女的!她最厉害!”他笔挺挺地跷起大拇指,“她是妇好!乃商朝武丁王之妻也,执捉一对铜钺,统帅大军,东征西讨,打败国家二十有余,实乃奇女子也!”

他对那些使斧战神由衷敬佩,同时也深感遗憾,没有生在古代,不能执斧策马,驰骋沙场,便当个木匠使用斧头了,便精读精学精练,研习“斧法”,创立八大招式,把劲头用在木头上了。

“你也厉害,‘独臂大斧’嘛!”我向他跷起大拇指。

“这个嘛,虚心接受啰。”他拱手抱拳。

他仿佛说累了,稍稍歇息,吁吁长气,提提衣领,挽挽袖管,然后,提起大斧,拂拂斧背,抹抹锋刃,瞅瞅木马上的大木头,徐徐抡起臂膀,低低喝道:“看招!大斧,来也!”

我为之一振——大斧八大招法,活活地呈现了。

第一招:浑抡吞枣——就是“抡”,大斧抛划弧线,抡眉竖眼,浑浑噩噩,笼笼统统,强横霸道。

第二招:劈头盖脸——就是“劈”,大斧高抛快落,来势汹汹,咄咄逼人,势如劈竹,锐不可当。

接下来,第三招:东砍西斫,就是“砍”,大斧四面猛砍;第四招:行云流水,就是“云”,大斧漂浮掠动;第五招:片甲不留,就是“片”,大斧蚕食鲸吞;第六招:天抹微云,就是“抹”,大斧轻袖漫舞;第七招:横扫千军,就是“扫”,大斧铺天卷席。

最后,第八招:削草除根——就是“削”,大斧急急切切,缓缓慢慢,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八大招法的收尾,像在心事无限、欲言还休的诉说中袅袅绕绕。

在一趟一路潇洒自如的继往开来中,在一招一式得心应手的起承转合中,一波一波地攻袭,一浪一浪地击打,我周身汗毛竖立,麻酥酥地炸起鸡皮疙瘩。我感叹:“木匠要吃几样好茶,真的应该哟!”我感慨:“这八招,好深奥啊,怎地学得会哟?”

“我这八招,在战场上一定招招致敌。”他甩去额头粗汗,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哩”。

“你比程咬金凶!”我忙不迭地应。

“我收你为徒。”他呵呵大笑。

然而,李木匠还没收我作徒弟,祖父祖母的寿棺也还没做完,就匆匆地走了。

“是去‘刘万元’家吗?是他家的茶又多又好吃吗?”我怅然地问母亲。

“不是去他家。”母亲朝着屋的前方指指。

李木匠穿过两条沟,翻过两个坡,是去燕儿坟祁五娃家。祁五娃家很穷,他爹死了,家里没有木头,是邻居捐出一根根木头,请李木匠为他爹做一副寿棺。

李木匠一定又要使耍大斧八大招法,我便扯翻脚板跟着跑了去。

“李木匠,煮不出茶哟。”祁五娃拿不出什么招待匠人,面露难色。

“五娃,倒碗开水。”李木匠一阵疾走快跑后,已是大汗淋漓,来不及坐下歇歇,喝了几口水,便一一摊开工具,摆开两个木马,把木头安放上去,舞动了大斧。

他的粗大健壮的左手,挥挥舞舞比比划划,开开合合起起落落,像指挥千军的长旗。他的干枯纤细的右手悬垂胸前,东荡西漾左摆右晃,像漫无目的的魂魄。

第一招浑抡吞枣,第二招劈头盖脸,第三招东砍西斫……他把八大招法都一一使了出来。

他仿佛是在举行仪式,为逝去的老人送行,时而狂风骤雨,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八面风雨,时而春风化雨;时而惊涛骇浪,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劈风斩浪,时而风微浪稳……奏响一幕幕生命的交响。粗粗细细厚厚薄薄的木屑在交响乐里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人间泪……

老人静静地仰躺,默默地接受,仿佛满心满意地享受着人间的最后一道风景……

我看着李木匠,这个独臂大斧,真的就像独臂大侠了!

那时候,我真想拜他为师!

但,我始终没有拜师,是木活太深奥吗?是工具太难使吗?我说不清。

过了几年,李木匠死了。听说他婆娘得了绝症,双眼一闭离开后,他伤心过度,便追随而去。

我惆怅了好久,心里默念:我再也看不到一个捉拿左斧的木匠,表演八大招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