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读书|钟摆的妙喻——读钱钟书《围城》|桂池专栏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9 11:37:52


1

《围城》第九章,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在上海租房安家。方家父母来访,带来一只老式自鸣钟。这只祖父手上的钟,比正常钟表走得慢,却被父亲当作传家宝,理由是“东西是从前的结实”。

在《围城》里,暗喻腐朽和摇摆的老钟尽管在后面出场,却是渲染整个故事基调的重要道具。

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合,双方家庭打心眼里不看好。在思想封建的方家父母眼里,儿媳就该在家做家务,赚钱比儿子还多简直“难以接受”。柔嘉父母更是势利眼:“假如女婿阔得很,也许他们对柔嘉的兴趣会增加些。”偏偏鸿渐“没出息”,孙家两老对女儿都淡漠,何况女婿。那只老式钟,正是方父这类腐朽之人的暗喻。鸿渐意志薄弱,无力与父辈抗衡;想逃避,那只钟偏偏又“找”上门。

在老式钟出场之前,作者用一大段评述战争形势。“这一年的上海跟去年大不相同了。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有志之士被压迫得向地下发展。”沦陷的旧社会,就像逐渐停摆的老钟,亟待先进力量来推翻。此为老式钟的第二层暗喻。

方鸿渐的个性懦弱犹豫。在遇到柔嘉之前,他曾面对苏文纨、唐晓芙两位女性,感情摇摆不定。结婚之后,他对婚姻的信心也是飘摇不定。柔嘉讥讽他:“生气时拉长了脸,跟钟的轮廓很像;说话嗓子唏哩呼噜,像发条转动的声音。你是这钟变出来的妖精。”方鸿渐骨子里有那只钟的残影,此为钟摆的第三层暗喻。

2

再往深探究,作者设计这只钟的灵感,可能源自叔本华关于人生的“钟摆理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57节)。《围城》开篇,主人公方鸿渐出场,作者在描述方鸿渐的背景、人物形象时,就写他“开始读叔本华”。由此看来,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方鸿渐人设的内涵之一。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围城哲学”也堪称经典。钱钟书在小说中两次阐释“围城哲学”。第一次是在饭局上,众人调侃婚姻时提到“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第二次是方鸿渐对赵辛楣所讲的话:“记得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围城哲学”里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结,与老钟之摇摆特性异曲同工。

老式钟最后一次“登场”,是在《围城》结尾一段。方鸿渐失业后,因家中琐事与孙柔嘉大吵一场。柔嘉收拾行李离家出走,方鸿渐万念俱灰,在七零八碎的家中浑浑噩噩睡去。这时,“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响了六下。”此时,其实已经是深夜11点,而老钟才走到六点,慢了五个小时。作者以“时间倒流”的笔调写道,五小时前的六点,鸿渐还一心想着要对妻子好,柔嘉也在想办法帮丈夫安排工作。而回到当初何其之难,正如“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那般不切实际。

责任编辑:刘桂池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标题图
七一读书|钟摆的妙喻——读钱钟书《围城》|桂池专栏
2021-07-19 11:37 原创


1

《围城》第九章,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在上海租房安家。方家父母来访,带来一只老式自鸣钟。这只祖父手上的钟,比正常钟表走得慢,却被父亲当作传家宝,理由是“东西是从前的结实”。

在《围城》里,暗喻腐朽和摇摆的老钟尽管在后面出场,却是渲染整个故事基调的重要道具。

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合,双方家庭打心眼里不看好。在思想封建的方家父母眼里,儿媳就该在家做家务,赚钱比儿子还多简直“难以接受”。柔嘉父母更是势利眼:“假如女婿阔得很,也许他们对柔嘉的兴趣会增加些。”偏偏鸿渐“没出息”,孙家两老对女儿都淡漠,何况女婿。那只老式钟,正是方父这类腐朽之人的暗喻。鸿渐意志薄弱,无力与父辈抗衡;想逃避,那只钟偏偏又“找”上门。

在老式钟出场之前,作者用一大段评述战争形势。“这一年的上海跟去年大不相同了。英美两国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有志之士被压迫得向地下发展。”沦陷的旧社会,就像逐渐停摆的老钟,亟待先进力量来推翻。此为老式钟的第二层暗喻。

方鸿渐的个性懦弱犹豫。在遇到柔嘉之前,他曾面对苏文纨、唐晓芙两位女性,感情摇摆不定。结婚之后,他对婚姻的信心也是飘摇不定。柔嘉讥讽他:“生气时拉长了脸,跟钟的轮廓很像;说话嗓子唏哩呼噜,像发条转动的声音。你是这钟变出来的妖精。”方鸿渐骨子里有那只钟的残影,此为钟摆的第三层暗喻。

2

再往深探究,作者设计这只钟的灵感,可能源自叔本华关于人生的“钟摆理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57节)。《围城》开篇,主人公方鸿渐出场,作者在描述方鸿渐的背景、人物形象时,就写他“开始读叔本华”。由此看来,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是方鸿渐人设的内涵之一。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围城哲学”也堪称经典。钱钟书在小说中两次阐释“围城哲学”。第一次是在饭局上,众人调侃婚姻时提到“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第二次是方鸿渐对赵辛楣所讲的话:“记得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围城哲学”里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结,与老钟之摇摆特性异曲同工。

老式钟最后一次“登场”,是在《围城》结尾一段。方鸿渐失业后,因家中琐事与孙柔嘉大吵一场。柔嘉收拾行李离家出走,方鸿渐万念俱灰,在七零八碎的家中浑浑噩噩睡去。这时,“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响了六下。”此时,其实已经是深夜11点,而老钟才走到六点,慢了五个小时。作者以“时间倒流”的笔调写道,五小时前的六点,鸿渐还一心想着要对妻子好,柔嘉也在想办法帮丈夫安排工作。而回到当初何其之难,正如“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那般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