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我的中国心》诞生记

文章来源:七一网/《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1-08-04 16:45:22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穿越三十余年的历史,重温这首《我的中国心》,它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见证了港澳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重要时刻。身为中华儿女,早已在血脉中烙上“中国印”,无论身在何处,祖国河山始终魂牵梦绕。


1984年,张明敏首次在央视春晚演唱《我的中国心》

历史浪潮中应运而生

歌曲《我的中国心》创作于1982年,它的出现,既是历史大潮推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偶然天成的经典之作。

由于彼时的香港乐坛并未和祖国大陆贯通,音乐市场被英文歌、粤语歌和爵士乐三分天下,鲜有一线歌手演唱国语歌曲。香港永恒唱片公司老板邓炳恒敏锐地感受到大陆市场的机遇,试图出版国语唱片,于是找到了著名词作家黄霑。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收回香港主权。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消息一经传出,国人无比振奋。但在同年,日本文部省于本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篡改了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一喜一忧的时局变化,令香港著名词作家黄霑义愤填膺,他当即提笔写下“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希望借此凝聚人心,振奋海内外华人的民族精神。

《我的中国心》歌词创作完成后,由作曲家王福龄谱曲,邀请张明敏演唱录制,并以主打歌《我的中国心》作为专辑名称,于1982年11月公开出版发行。

《我的中国心》的歌词采用了中国传统诗词中“十三辙”之一的“人辰辙”。将“亲近”、“穿在身”、“中国心”、“中国印”等字词的尾音形成工整的对仗。其中上阕八句歌词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下阕在保持韵脚的基础上,形成“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这一实一虚的对应,最后点明“我的中国心”这一核心主题。歌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美融入具有民族精神的主题内涵,饱含着创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

《我的中国心》专辑封面

机缘巧合中一鸣惊人

《我的中国心》歌曲演唱者张明敏出生于香港一个归侨家庭。母亲曾是一位流落异国的华侨,在辗转生活中饱尝歧视之苦,对祖国有着浓烈的感情。她常常叮嘱孩子们要热爱祖国,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歌曲创作完成之初,许多香港歌手对演唱此曲并没有兴趣,一则感觉节奏不够时尚动感,二则对国语演唱也并不擅长。黄霑听闻张明敏擅长国语演唱,便邀请他来演唱。

此时的张明敏正在香港一所电子表制造厂担任技术员,歌手是他工作之余的另一个身份。歌曲如愿录制完成后,在香港地区反响平平,传唱度也不高。

1984年,中央电视台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开始着手第二届春晚的筹备。在时任总导演黄一鹤苦思晚会创意时,偶然间看到《光明日报》上有关香港回归的长篇报道,他突发奇想,认为春晚应当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活动,可以尝试邀请香港、澳门、台湾的演艺界人士共襄盛举。由于当时内地与港台文艺界已隔绝多年,彼此十分陌生。于是,黄一鹤派副导演袁德旺南下到深圳采风,当地随行司机在车内播放的一首歌曲引起袁德旺的注意。这首歌正是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如获至宝的导演组经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人员的多方联络沟通,最终成功以官方名义邀请张明敏来内地参加春晚。在整个央视领导层和春晚筹备组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2月1日晚,张明敏等三位港台艺人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那一晚,张明敏身着西服套装,系着棕色条纹领带,戴着复古的金丝边眼镜,举止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更重要的是,从他口中唱出的“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一字一铿锵,充满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些代表性符号令国人既亲切又振奋,而当它出自于一位香港歌手之口时,其意义和价值更是“重千斤”。

回顾这首经典歌曲,往昔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首荡气回肠的《我的中国心》,如今已成为无数华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无论身在何处,全球华人永远情系祖国。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