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08-10 14:13:53故乡的石头多如牛毛:大山深处有、陡峭山坡有、溪流河底有,白云朵朵下面也有。
这就是我的故乡綦江,一个满地是石头的故乡。
故乡的石头最有品位的是青石,从一个个大山包上“开刀动手术”,一块一块地切下来,切成的是整齐的青石抉,铺在地上就是一条青石板路,清清爽爽的,有古典韵味,也有现代风采。
最没有用处的石头感觉是那种一碰就散的泡沙石,黄色、黄褐色的石头,没有一点坚硬的外壳,不用任何开山的工具,仅仅凭着手和脚的一点力量,大人小孩都能将它粉碎,顶多也就是冒出一股薄薄的青烟,一股脑儿就散了。
最恼人的是那种硬邦邦、一点缝隙都看不到的无用石头,即使开山找到一丝缝隙,也是不规则的,很难开出规则有用的石块来,条石、方石都不行,崩裂的石头形状乱七八糟,几乎看不出来人工开采过的痕迹,但这种石头在故乡的山坡上还不少,无论山沟、山坡还是山岗,随处可见。
尚有另外一种硬度不够、一碰就散的石头,故乡的人说它是沙石,太软太细。软和细这两个字应该是与石头不沾边的,可这样的石头在故乡还不少,主要用于铺路,也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老家还有一种更神奇的石头,叫“石桅子”。在我童年生活中,这种石头,不只是作为一块石头而存在。
一条叫清溪河的河流,流淌在我的故乡。
清溪河的石头,它不同于大山里的石头,也不同于山坡上的石头,与山崖边上的石头也有些不搭边。不搭边的是清溪河流域的石头与硬、软都没有多大关系,是它改变了自己的形状,才得以生存下来。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呢?小时候,我走亲戚时就见过那种石头。
彼时我也就十岁左右,陪同母亲去姑姑家,说陪同是假,实质上是自己想去,去了有好多好吃的东西。
走山路对于十岁的农村孩子来说已是小菜一碟,甭管山路长短,只要说是走亲戚的话,不穿鞋子,光着脚丫都可以走几十里。也就是这几十里的山路,让我第一次见到了那种石头,跟路边的石头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路上铺的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不成形状地躺在那儿,踏在上面跑上跑下,路边的那种石头,是被人雕刻过的,长长的、粗粗的二柱子石头。
觉得二柱子石头好玩,我试着往上爬,可爬了好几次也没能爬上去,石头光溜溜的,明显能看出有人爬上去过的痕迹。看着这种有点奇怪的石头,我有些犯怵,村子里的石头见过不少,然而这样子的石头组合算是特别的,我根本没有办法征服它。
不过,不能征服这样的石头,我不能善罢甘休,常常在母亲往前走的时候,我一个人故意落在后头。
待母亲拐弯走出我的视线范围,我站在坡上面,狠狠地撒了一泡尿,“嗖嗖嗖”直接洒在石头上,很快,石头上光溜溜的痕迹便被冲得亮晃晃的。
我个人力量有限,只是想来有点不服气而干的恶作剧,没有半点不敬的恶意。母亲一个人走一阵子,回头喊着我的小名,我赶快停止恶作剧,同时回应母亲呼喊,一路小跑着追赶了上去。
“妈妈,那些石头是干什么的?”母亲知道我问的是路边的石头,她见了数十年,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石头在姑姑家乡叫“石桅子”,算不上什么稀奇玩意儿,那里的人们在盖房建屋时,缺少建筑材料就会大张旗鼓去敲打,敲打下来的石头成了房屋、圈舍的横柱子或竖柱子。
渐渐地,这种石头越来越少,人们也没觉得少了什么,该过的日子照常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常见《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红岩》《儿童文学》等,曾获重庆市文艺扶持项目资助、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重庆儿童文学奖等十多项征文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