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汇聚八方英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4-07 12:43:57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作出了“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判断,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并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坚持“四个面向”,汇聚八方英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以“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机制,意义重大。

贯彻“八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坚持”。其中,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党管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中国科技创新要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从已知领域突破向“无人区”纵深挺进,一定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沉心静气扎根祖国大地搞科研、写论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这一重要论述,提升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丰富了“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内涵。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攀登科学高峰艰险路途中,在攻克技术难关煎熬中,我们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争创第6个科学和人才中心。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依次是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那么,21世纪的科学和人才中心在哪里?这一时代之问、挑战之问,对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而言,不容回避,必须直面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对照来看,我们有信心有优势有能力朝着成为第6个科学和人才中心迈进。一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保障。二是有上升发展环境。当下,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经济韧性越来越强,社会协同机制越来越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基础越来越厚实,具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条件。三是有丰厚的创新积淀。近些年来,我国在数论、粒子、超导、基因等领域取得诸多原创性突破,在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交通水利、通信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上处于领跑地位,相应地集聚了大批具有洞察力、创造力、攻坚力、组织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四是有重大创新需求。现在,国内基础研究的原创性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市场需求都很强烈,都急迫需要创新突破和人才支撑。五是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有了上述五方面优势和基础,我们就有决心和信心能够在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汇聚人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要集中力量搞创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首先必须坚持战略导向,要围绕“四个面向”,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同时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四唯”,摒除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再次,要坚持目标导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让人才投身于科研第一线,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其间,一要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二要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既要压担子,更要比贡献,营造敢闯敢拼、选优选能的创新生态。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战略科学家,更离不开卓越工程师。如果说战略科学家在发现“未知的”,那么卓越工程师就要创造“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针对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总书记提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对办好理工院校特别是在新工科建设中,首先要抓住卓越工程师的本质特征,即:他们既是精于把抽象理论变为具体的工程设计和流程工艺的人,也是善于从实践倒逼理论突破的人。具体来讲,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培养科学领悟力。工程师之所以称为工程师,在于深谙基础理论,在于能领悟到由理论实践再升华到科学原理的路径、内涵和方式方法,一边开展基于科学理论的实验,一边在实践中拓展科学理论。所以科学领悟力对于一名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二是培养系统思考力。系统工程是“设计中的设计”,无论面对机械制造装备系统还是大型工程项目系统,工程师都要将眼前的内容,进行全面多维、立体透视且数字化的观察、构建、组装、总成,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做好规划,而规划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就要求工程师拥有系统思考力,统筹好理论、技术、路径和方法,解决复杂环境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是培养实践洞察力。变抽象为具体,卓越工程师必须奋战在第一线,盯需求、挖深沟,多重试验、反复试错甚至全盘推翻重来,持续攻关、不断突破,直至达到“为制造而设计”的初衷。进一步,经历科学原理与现实需求碰撞后,卓越工程师直接推动技术迭代、产品升级,产生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展开新领域新原理探索。四是培养组织领导力。卓越工程师决不能止步于“将才”,而要成为“帅才”,把工艺技术和路径等物的多点攻坚突破,有组织地转化为系统工程的组织集成,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大兵团作战的统筹指挥。高校也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undefined



编辑:龙宣辰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