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皖南可品茶|查晶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27 14:05:50

皖南泾县,万叶葳蕤,绿满山川。尤其是那高山里的片片茶园,洋溢着清芬,跳荡着激情,见者无不心旷神怡。这里的茶叶更是名闻遐迩。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东邻黄山,西接九华山,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行。好山好水出好茶,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绿茶产地,涌溪火青、爱民绿茶、汀溪兰香、雾中美人等都是全国闻名的绿茶品牌。其中,涌溪火青不仅名气大,形状色泽也颇为独特。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园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这首著名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就是他在品尝泾县涌溪火青后所作。笔者有幸,曾在涌溪茶农家品过新鲜出炉的正宗火青。

去涌溪,是在初夏。最先见到的是涌溪河。

停车小憩时,一条河从两山之间跃出,跳入眼帘。河床清浅,裸露出大片河滩。滩中石块,形状各异,干净清爽,随处可坐。岸边古木苍苍,绿荫深浓,遮天蔽日。叶隙间又漏下无数条细长光束,像一根根亮闪闪的琴弦,水面上明明灭灭,粼光闪闪。水流潺湲,清光下彻,鱼戏其间,或凝神静思,或倏尔远逝,无不端然在目。两根并列的细圆木与水面齐平,架在河中。水至桥边,便有了些微的气势,泼珠溅玉般,哗哗直响。这一处静谧立时生动了起来。

石缝间,大树边,各色野花含笑相迎:鲜红的覆盆子躲在一蓬蓬浓绿里,一个个妖精眼睛似的,不停地眨呀眨;明黄的毛茛,五片花瓣全然打开,俨然是灿烂又乖巧的笑靥;浅紫的断续菊则花开如伞,冠毛柔软,尤为小巧可爱……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一棵老树:乍看以为是并列的两棵树,细看底部却呈U状相连,原来右边的“那棵”竟然是主干上分叉过来的;苍郁深厚的绿苔遍布枝干,无声地诉说着多少光阴。

置身于此,如临幽凉秘境。清泠泠的流水,绿幽幽的凉气,活泼泼的野花,啾啾鸟鸣更如水滴落入深潭般清脆,再坚硬的心也会变得柔软,再躁郁的人也会觉出清凉。

问了人,才知那是涌溪河,在泾县榔桥镇东南方。它汇聚了七十二条明净山溪,水量极其充沛。故此地气候温润,土质肥沃,宜茶宜林。

泾县是山城,涌溪更在山深处。沿河绕进山里,触目翠嶂绿水,仰首淡云空天。重重山峦间,茶园遍布,林木蓊郁,空气一碧。路边有小平房,正是山里人家。门中走出一妇人,见我们看山望水,一脸欣羡之色,她颇为自豪地说,“我们这环境是真好,特别是早上起来,到河滩上散步,那空气清的,那鸟叫的,是真舒服呢!”她还告诉我们,涌溪共有八个队,我们所到才是一队。

于是沿河深入。一路之上,山色在眼,水鸣在耳,清风习习。直至路渐窄,估计快到最里面了,方停车步行。路旁有村,白墙黑瓦,映于绿丛,然人声寂灭,颇有“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感觉。

越往里走,山愈近,绿愈浓。路边茶棵呈深青色,细看头遍嫩芽已摘,有不少顶端又冒出了新叶,这就是鼎鼎大名“涌溪火青”的胚芽了。我们往里又走了一截,约摸已至六队还是七队,方遇一中年男子。他自路边房中走出,悠然负手踱步,见到我们,主动相谈后又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休息喝茶。

他是当地茶农,家里的平房宽敞通透。屋檐下挂着十几件蓑衣,堂前排着一溜几十只茶篓。门前有个大大的蓄水池,几乎紧贴着山根,池水清亮可鉴。男主人说这水就引自涌溪河中,可任意取用,长年不断,泡茶尤佳。坐堂中,清风悠然。我们吃着自带的干粮,与他闲话家常。他执意为我们泡了一壶火青,我们推辞,他说:“这几片茶叶算什么,做茶的人家茶是不缺的哦!”

细瞧那“涌溪火青”,完全不似一般茶叶那样呈长条状,它是青黑色颗粒状,约莫一分硬币大小,卷曲如螺,油润亮泽。捏在手中,沉沉的还有点分量,落杯则叮当有声,清脆如玉。因其入水即沉,有人称之为“冷水沉”。及至沸水入壶,好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那原本紧缩的墨色珠粒,如深闺佳人,酣梦初醒:芽叶舒放,嫩蕊微扬;上下翩飞,盈盈若舞;枝枝清颜,朵朵匀净。片刻后,亭亭于杯底,淑女般温婉娴静。

此时,茶汤已杏黄明亮,又略显乌润油绿。轻嗅隐有兰草之馥郁清香,细品清甘醇郁,韵味沁心。难怪“扬州八怪”之一的王士慎力赞此茶“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

“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我们边喝边赞不绝口,茶农在一旁向我们说起涌溪火青的前世今生。相传它是明朝末年一个叫罗隐的和尚创制出来的,当时就因其外形独特兼味甘香浓享誉全国。此后,涌溪便家家以茶为生,一到茶季,就得请人采茶。堂前摆的那些茶篓就是请人采茶时用的。

采茶需是清明谷雨前,这时节采摘烘焙的茶叶叫“明前茶”,价格是最贵的,有的高达上千元一斤,次点的也要五六百。采摘时选那鲜嫩的一芽二叶,然后剔去杂叶碎屑,放于竹匾中置阴凉处,约六小时后方可进入制茶程序。涌溪火青的制作工艺很是繁琐,大致要经过杀青、揉捻、炒头坯、炒二坯、做形烘干、筛分等十几道工序,整套工序全部完成需要20个小时左右。其中“做形烘干”是关键工序,又叫“掰老锅”“做老锅”,就是把茶坯放在直径几十厘米的桶锅内,用手工低温经过十至十二小时的慢速翻炒,使茶坯渐渐脱湿、成形,并达到提香的目的。这道工序极其“磨人”,因为必须连续不停地翻炒,常常得通宵熬夜。

聊到“涌溪火青”的各类品种和鼎盛名气,茶农更是语带自豪,滔滔不绝:这火青有“特贡”“贡茶”“云雾早”等十几种,国际市场上也赫赫有名;1988年,涌溪火青成功入围“全国十大名茶”。

说话间,茶农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老太太神清目明,精神很好。茶农颇为感慨:“唉,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山里了,儿子假期回来也开着车子进城玩去了,就我们几个老的在家里,我们在山里待习惯了,叫我们出去还不舍得呢!”其实也正常,年轻时,人们总渴望外面的世界,及至中年后,才觉故土难离。我们都曾豪情万丈地出发,最终,都是归人。

采采绿水,蓬蓬远山。在皖南,小桥流水边,粉墙黛瓦间,悠长悠长的青石巷中,古朴素雅的木格窗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老茶馆在静静地等你,用一杯上好的涌溪火青,为你洗尽风尘。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华文学》《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等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