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诗心芳菲|郭发仔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31 16:29:09

《诗经》是远古幻境中华丽转身的楚楚身影,是被历史宠爱了几千年的瑶池古莲,其间层峦叠嶂、花红柳绿,风华之美在古老的大地上逆流成河,成了今人有意无意间,魂牵梦萦生姿的顾盼。很多人回到《诗经》最初的那片氤氲水岸,凝眸,思忖,勃发,试图让旧时的晨露落在自己干枯的心坎上,显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妩媚。

散文集《草木诗心》,从“草色入帘青”“木叶动秋声”“晓看红湿处”三个部分写了《诗经》中共计62种植物和花卉。篇名采用经典诗句,分别对应草、木、花,形式上似乎与《诗经》天生的平仄相契合,内容上与《诗经》更有了某种精神上的通灵与感应。

《草木诗心》将《诗经》中沉睡了几千年的草木抽离出来,揣摩其性情,交代其来龙去脉,再现其最初的模样,然后用温情的土壤细细栽培,最终绽放出复古式的芳华。例如开篇文章《采薇采薇》,对于这种叫“薇”的野菜,作者从《史记·伯夷列传》的故事中激活记忆,对它的前世今生做了客观交代,并从《本草纲目》中“薇生麦田中”找到最直接的证据,说明这种古老的植物并不虚无缥缈,依旧在我们身边鲜活地存在着。很多时候,柔曼的草木既在《诗经》中,又在《诗经》外。作者通过繁琐的查证与考究,复活这些隐姓埋名几千年的草木,一方面是为了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让《诗经》隽永的陈香再次涤荡时代的空气;另一方面拂去历史纸页上的蒙尘,用理想的诗心唤起天地仁心,“把大地还原为大地,把河流还原为河流,把草木还原为草木”(徐迅《序》)。

以诗解诗、以文名物是散文集的显著特点。书中的每一株草木都来自《诗经》,带着诗的气息,作者在探究之时旁征博引,使古老的植株苏醒并绽放时,有了更多的诗书馥郁之香。陆游的“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写的是所采之薇;白居易的“树小花鲜妍,香繁条软弱”,形容的是棠棣之华;孟郊的“小心槿花心,朝在夕不存”,是说木槿花的。古诗词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也使平常草木有了云蒸雾绕的诗仙之气。除此之外,作者还适时援引了一些古代名家对草木的介绍和评价,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的结着酸枣的藤条、明朝费信《星槎胜览》中揣测的苦瓜、张岱《孔庙桧》中的桧柏等。在介绍芍药时,作者更是将《红楼梦》中湘云醉酒、头枕芍药的有趣情节融入进来,给这种药食同源的姣好之物赋予了有爱情寓意的浪漫色彩。全书从《诗经》切入,以诗文贯穿,使得原本并不抢眼的草木生出悠远意境来。

《草木诗心》写的草木,寄寓的是诗心,是一种回归现实、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在很多篇幅中,作者都会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场景,而草木便是这段经历的见证者。作者在大别山腹地的乡间生活过,像很多人一样采食过山间野菜田间野草,见过父辈在乱草丛中摸索的日子,也感悟到了很多从萋萋草木中衍生出来的生存哲理:“枯萎不一定就是死亡,生命的活力被深深藏起,在水里,在泥里,在一个漫长的梦里。”(《蒹葭苍苍》)很多时候,作者写草木,写古人的心境,就是写自己生活态度,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不关心它的功能,只喜欢它那特殊的味道。”(《食我晚藿》)这种在芳菲之外正视现实的理性自觉,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大量典故的运用,使《诗经》中朦胧的植物有了更加硬朗的骨架。言在《诗经》里、意在《诗经》外,则可以说是作者写作上的浪漫主义手法。

出自《诗经》的每一株植物,都带着水灵、鲜嫩的生命气息,《草木诗心》对此都未曾辜负。作者在介绍时大量使用了民间谚语、乡间俚语、坊间俗语,使原本在《诗经》中显得生僻晦涩的草木变得通俗易懂、活色生香,用一种毫不矫饰的方式掀开了遮掩了草木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如薇菜就是四川的巢菜,芑就是苦丁菜,浮萍叫“漂漂子”,白茅就是小时常吃的“茅扎”,棠棣与棣棠很可能是一回事, “泥巴田里沤死秀才”,用接地气的语言将《诗经》中镜花水月般的尤物放在阳光下,使文章在诗意之余多了几重烟火气息。

编辑:周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