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孙凤国专栏丨最是乡愁别样浓(1)难忘小山村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03 09:44:06

开栏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人们对乡土、乡情的眷恋自古以来就浓得化不开,一番较量之后,索性不再去化,让乡愁在岁月里沉淀、在时光里发酵,变得愈加浓厚。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越来越多的乡村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归乡的游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看到了乡村的快速发展,乡亲的生活富足,便生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踏实感。

我不到二十岁离开故乡,现在已经二十多年。细细算来,在故乡度过的时光远远少于外地,但故乡却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我一遍遍地把故乡的人和事讲给儿子听,做一次梦就有一次新的感觉,讲一次过往便有一次新的收获。

故乡在山里,一座座大山就像一片片花瓣簇拥在一起,在片片花瓣之间,见缝插针般塞进几十户人家,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落,宛如花瓣间的滴滴露水,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就是这滴滴露水中的一个。

小山我来说,在最初离开她的时候,是憎恨,她给了我太多的痛苦记忆,全是和艰苦的生活有关,在春日干旱的土地上艰难地播下一年的希望,在夏天毒辣的太阳底下为果树捉虫打药,在深秋连绵的细雨中捡拾别人遗弃的地瓜叶,在冬天凛冽的寒风中刨开老鼠窝寻找本属于我们的粮食……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的记忆里经过二十余年的发酵、过滤,已经没有了痛苦、不安和烦恼,相反,她带给我的是甘甜、快乐和幸福。

小山村是我根之所在。山村不大,只有百余户,站在村头,扯上一嗓子,村尾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在我生活在村里的那十多年,我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称谓,有花甲之年的哥哥,也有不及我高的叔叔,每个人之间的辈分错综复杂但又井然有序,绝对不会乱。我曾经为这迷迷糊糊的关系头疼不已,但在我考上军校离开家时,几乎整个村的父老乡亲都到家里祝贺,有过从军经历的男性父老向我交待注意事项,在外地生活过的女性乡亲向我传授不想家的“秘诀”,甚至一位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伯伯,给我抄下了他儿子在我前往城市的电话号码,反复告诉我,遇到困难时,一定要给他儿子打电话。我热泪盈眶,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是我根之所在,不仅是因为父母,更是因为乡亲,无论我走多远,这里都是我汲取力量的地方。

小山村是我梦之起点。山村周边群山环绕,在战争年代,附近大大小小的山头发生过无数次战斗,从儿时起,就经常流连于各个战斗的地方,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参军入伍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和伙伴们玩游戏时,最多的就是骑马打仗;读课外书时,把仅有的几本战争的书籍翻得起了毛边;看电视时,最喜欢就是战争片。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终于圆了梦想,成为了一名军人。从军后,我时刻不忘儿时的梦想,努力再努力,一次次比武获胜记录了辛勤的汗水,一张张立功喜报映衬着父母灿烂的笑容。这些梦想,都源于那个小山村,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小山村是我行之规矩。村民们挤在沿河两岸窄窄的一条带子上安家落户,日常中难免会出现东家的鸡啄了西家的米,西家的狗撵了东家的猪,有时也会发生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情况,但很少会记仇。不可否认的是,山里人也有山里人的精明,也会打着精细的小九九,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谁也搬不走,谁也离不开,时间不长,便会烟消云散、握手言和。我庆幸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得雏形的时候在山村里长大,庆幸受到包容观念的浸染,让我在外地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牢记乡亲们的包容之心,行包容之念,做包容之事,也收获了包容结出的果实。

在外的这些年,我一直因山村交通不便,村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惦念不已,在外不遗余力的推荐着生我养我的地方,想着给她带来改变。近年来,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和漫山遍野的树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春天赏花、夏日避暑、秋天摘果、冬日踏雪,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一个个农家乐应运而生,一座座采摘园游客爆棚,小山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模范村。

小山村彻底改变了往日清贫的形象,房子越建越高,面貌越变越美,我为她的变化而高兴,我以为她变富了,变美了,我的牵挂就会变少,我的乡愁就会变淡,没想到乡愁却越来越浓、越来越醇。


编辑:孙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