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重磅观察|​打开那扇门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众心中的“社区书记楷模”谢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1-07 10:26:09

谢兰的故事得从一个院坝说起。

那是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农转非”安置小区的院坝。院坝正中有一棵黄葛树,高大舒展、枝繁叶茂。

1992年,当时的人和乡实施开发建设,谢兰和乡亲们一起搬进了“农转非”安置小区。这个院坝成了大家谈天说地的地方。

不过,经历30年风风雨雨,“农转非”安置小区变得老旧不堪,这块院坝也无人打理,终日冷清。

这些变化,谢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13年,当上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后,谢兰最大的心愿就是改善群众的生活品质。

然而,老化破旧的房屋横亘在美好生活前面,谢兰夹在老旧小区整治和群众之间,那些质疑、抵触以及数不清的诉求,变成了一道道冰冷坚硬的门。

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用一片真心,跨过千重门,为邢家桥社区换来一栋栋崭新的房屋、一块块重生的院坝,而她,也走进了社区万千群众的心。

undefined

群众关上了家门,也关上了心门

作为重庆首批“农转非”安置小区,邢家桥社区的房屋老化破旧,群众的居住环境恶劣。

2018年底,邢家桥社区获得政策支持,开展老旧小区整治工程,不只是整治外部环境,还可以整治屋内厨房、厕所等。

这本是一件好事,却遭到群众的强烈反对。

当谢兰和同事们踌躇满志地开始征集意见时,“轰隆”一声,一袋又一袋垃圾被扔在居委会办公楼门前。伴随着垃圾污水,还有此起彼伏、铺天盖地的谩骂声。

前来扔垃圾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都是社区居民。

领头者名叫黄庭涛,他带领众人喊:“你们说什么改造,不过是想借机捞钱!我们不要改造,只要拆迁!”

原来,邢家桥社区从农村变为城市之初,也曾繁华热闹。然而,几十年过去,房屋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生活遭遇极大不便:有的房屋天花板、外墙漆大面积剥落,居民不得不用塑料薄膜把床、柜子、餐桌等家具遮盖得严严实实;有的楼栋漏水严重,许多居民在家上厕所都要打伞,以免被突如其来的漏水搞得狼狈不堪……

然而,比起恶劣的居住环境,早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更是困扰着居民。一些居民认为:房子继续这么烂下去,就可以拆了,到时候补偿会更多。

可按照政策规定,邢家桥社区绝大多数房屋并不符合拆迁标准。

各种各样的质疑,给整治工作带来巨大阻力。但对谢兰来说,没有退路,当务之急就是挨家挨户宣传政策,解开群众心结,赢得群众理解。

黄庭涛家住一楼,家门是一扇灰扑扑的卷帘门。

在一夜的委屈之后,谢兰重新收拾好心情,敲开了这扇卷帘门。

“我就是不同意改,你们怎么说都没用!”黄庭涛的态度依旧很强硬。

一次次拒绝,一次次谩骂,一次次漫长而无效的沟通……群众对谢兰关上了家门,也关上了心门。

undefined

社区居委会的大门,始终为群众敞开着

邢家桥社区居委会的大门,是一扇普普通通的黑色铁栅门。

群众到门前扔垃圾时,谢兰在门后哭了。

由于不支持整治,大家都把怨气撒在谢兰身上,有上门来骂她的,还有把大粪挑到居委会门口来示威的。尽管如此,社区居委会的大门,始终为群众敞开着。

坚持敞开居委会大门和自己的心门,是因为谢兰深知这里的老百姓过得很不容易,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这里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

“居民们经历了从最初搬进新居的喜悦到如今居住环境破旧的心理落差,时间一长,大家失望的情绪越来越严重。”谢兰说。

谢兰是土生土长的邢家桥人。小时候,她家受到过乡亲们的许多帮助。几十年的情谊,让她了解这里的许多人。

20世纪80年代,15岁的谢兰开始打工补贴家用。从皮鞋厂学工做起,由于踏实肯干、手脚麻利,她很快被招录为正式工。后来,她又同好姐妹一起开办皮鞋厂,既当老板,也当原材料搬运工,白天打理工厂生意,晚上还要运条石到城里售卖……这些经历练就了她坚韧、乐观的性格。

生活的艰难、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不仅让谢兰感悟到什么才是美好生活,也促使她想为群众做点实事。

2002年,经时任邢家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美清推荐,谢兰进入社区工作,她当过计生专干、妇女主任,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在2013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谢兰当选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这些年,谢兰目睹了邢家桥社区的变化。走进社区居委会那扇黑色铁栅门,对她来说既是回家,又是新的开始——一个为老百姓争取美好生活的新开始。

因此,当面对群众的质疑、抵触甚至是谩骂时,谢兰理解大家,也愿意敞开心门接纳这些情绪。

整治工程涉及很多政策问题,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为了取得群众的支持,谢兰和同事们只有挨家挨户做动员,日复一日进行宣传解释,对群众提出的诉求,也尽可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解决。

2018年12月底的一天清晨,谢兰又敲响了黄庭涛的家门。此前,她已被黄庭涛多次拒之门外。

这次,谢兰还带来了邓美清。

邓美清是黄庭涛的恩人。在黄庭涛很小的时候,邓美清就经常照顾他家,黄庭涛非常敬重这位长辈。

又一次讲解政策、分析利弊……在谢兰的苦口婆心之下,黄庭涛终于勉强同意整治。

黄庭涛的变化,带动了其他居民态度的转变。虽然许多人仍因各种原因不同意整治,但他们至少同意谢兰进他们的家门,愿意和社区干部对话了。

在磕磕绊绊之间,整治工程终于启动,工人开始进场施工,旧房敷上了墨绿色的“面膜”,等待蜕变新生。

但就在一切有了起色之时,谢兰却生病了。

undefined

跨出ICU那道门,就离群众更近了

整治工程困难重重,都没把谢兰难倒。唯一让她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刻,便是住进重症监护室(ICU)的那几天。因为ICU那扇重重的门,阻断了她与群众的联系。

2019年3月28日,谢兰来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找到医生,淡定地说:“医生,我还是来把它切了吧。”

谢兰说的是肺癌手术。2018年10月,谢兰被确诊为早期肺癌。那时,邢家桥社区的整治工作正处于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她放心不下,将手术时间一推再推,等到样板房做完、第一期整治工程稍有起色后,才选择来医院做手术。

“打算什么时候做?”医生问。

“清明节。”谢兰回答。

这个时间是谢兰精心计算过的。

谢兰以前做过胆囊结石手术,术后3天便出院了。她以为肺癌手术和胆囊结石手术差不多,术后歇几天,清明节假期一过就能回去上班。

4月4日早上是手术时间。进手术室前,谢兰既轻松又好奇,问医生:“我可不可以自己走去手术室?”

早上7点20分,谢兰还是躺在病床上被推进了手术室。转过一个弯,再过一个弯,就到了手术室。8点16分,手术开始了。

当天下午2点多,医生才做完谢兰的手术。迷迷糊糊中,谢兰被推进了ICU。

在ICU的日子格外煎熬。谢兰躺在病床上动不了,左手边插了很多管子,只有右手能稍微活动一下。

没有手机,又见不到同事,谢兰不知道整治工作推进到哪一步了。病床对面的墙上有一面时钟,她盯着表针,盼望它们能转快一些;病房斜对面是进出ICU的门,这扇门开了关,关了开,她多么渴望下次开门就能让自己出去。

4月7日,谢兰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她很高兴,跨出ICU那道门,就离群众更近了。她第一时间就拿起手机处理工作,打给同事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整治情况怎么样了?”

同事反映,那段时间,部分楼栋居民为了增加空间,趁整治时违规破窗开门甚至打掉承重墙。有一个单元楼共7户居民,有5户居民破坏了承重墙。砖混结构的老房子经不起这样折腾,会造成重大安全隐患。谢兰忧心的正是这件事。

要说服居民恢复拆掉的墙很难。那几栋楼的居民大多是谢兰幼时的邻居,很多老人是看着她长大的,思想工作还得她去做。

在医院时,谢兰就打电话对居民进行劝导,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她劝不动,就想办法动员各方力量一起劝。

听说破窗开门和打掉承重墙的户数增加到了14户,谢兰等不及伤口慢慢愈合,就匆匆出院了。

回家后,谢兰没有好好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往施工现场赶。当她走到路口时,却发现志愿者们站成了一堵“人墙”,不准她去现场。

“大家都让我回去,说施工现场灰尘大。”谢兰说,“可我不放心,要到现场看了才踏实。于是到了下午,我又换了一个路口,转了几圈才溜进施工现场。”

由于伤口没有完全愈合,尽管4月的重庆并不热,但汗水加上灰尘,谢兰的伤口还是化脓感染了。

因为伤口化脓感染,谢兰生病的事才在社区慢慢传开。看着谢兰仍带病奔波在社区各个工地和角落,许多人都被感动了。

undefined

打开心门后,幸福时刻如约而至

在谢兰伤口愈合的过程中,邢家桥社区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多了起来。

看着家里因整治从破旧变得崭新,黄庭涛在心满意足之余,决定以他的方式表达感谢和歉意。

“整治期间,社区车来车往的有点乱,社区干部忙不过来,我就来帮忙了。”黄庭涛来到社区居委会,当起了群众志愿者。

黄庭涛每次都早早到岗,甚至发动自己的父亲也来当志愿者。车辆管理本是一件麻烦事,却被他管得井井有条。

后来,每每见到黄庭涛,谢兰总会听到他“抱怨”:“社区忙不过来,书记怎么不喊我帮忙呢?”

和黄庭涛一样,原本不支持整治的居民任树英戴上了“治安巡逻”的红色袖标,成为义务巡逻队的一员;原本打掉承重墙且拒不恢复的黄爷爷,也来到整治现场当起了志愿者……

对谢兰嘘寒问暖的居民多了起来。

“小兰,这段时间见你微信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要注意保护膝盖哟!”谢兰时不时会收到这样的微信消息。

消息发送者名叫谢高云,今年84岁,谢兰称呼他为“谢叔叔”。

谢高云的妻子在20世纪90年代末因病瘫痪在床。在此后照顾妻子的20多年里,谢高云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

谢兰经常关心这对老夫妻,每逢有公益项目、帮扶政策,也首先想到谢高云一家。

久而久之,谢兰的关心与陪伴让谢高云打开心扉,心态也渐渐平和。得知谢兰生病后,谢高云常常给她发消息,让她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有时还一时兴起写首小诗,送给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带着各种“礼物”来表达感谢的居民多了起来。

在谢兰办公室的柜子旁,放着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袋子,袋子里装的都是居民们四处寻来的中草药。

刘锦荣就是送中草药的居民之一。刘锦荣本是人和街道万年路社区居民,靠卖报纸为生,后来家庭遇上变故,谋生困难。后来,她偶遇谢兰,想在邢家桥社区的农贸市场申请一个摊位,没想到谢兰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协调,还表示“摊位要多宽有多宽”。

刘锦荣牢牢记下了这份情。在得知谢兰生病后,她便一头扎进江津老家的偏远林子里,四处挖中草药去了。带着一背篓中草药回来,她对谢兰说:“我其他事情也不懂,帮不上忙,给你找了点清热的中草药。”

“他们不仅四处为我找中草药,甚至还熬好端到我手里。”谢兰说,“现在我认识好多中草药,都快成‘专家’了。”

从带头抗议的黄庭涛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从负重活着的谢高云走出阴霾把谢兰当亲人,从送到谢兰手中的那一包包中草药、一碗碗中药汤,无数扇门打开了——那是群众的心门。

打开心门后,幸福时刻如约而至。

2019年中秋节,邢家桥社区一期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搬进新家的居民乐坏了,纷纷向谢兰提议,要在小区摆“百家宴”。

“最开始我也准备组织,但那几天确实没时间。”谢兰说,“但他们让我不要操心,只管去‘坐席’”。

赵阿姨切菜,张大哥炒菜,刘师傅准备桌椅……“百家宴”就这样在安置小区的长廊里热闹开席。人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品尝着新生活的香甜。

undefined

跨越千重门,一起奔向新的美好生活

群众打开心门后,还纷纷走出家门,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

记者刚到邢家桥社区居委会采访时,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位志愿者因协调群众住房问题犯了难,跑到办公室找谢兰。

后来,记者在街边又碰到了这位志愿者,原来他是一位卖豆腐的摊主。

去邢家桥社区跑的次数多了,我们才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志愿者。他们有的是农贸市场卖白糕的摊贩,有的是路边茶摊的老板,有的是退休工人……所有人,都是邢家桥社区的普通居民。

今年59岁的刘道富是土生土长的邢家桥人,现在是邢家桥社区的交通志愿者。周一到周五,刘道富在社区一红绿灯处维持交通秩序;周末,他则在农贸市场维持经营秩序;有时,他还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不仅如此,刘道富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主动牵头协调他所居住的单元楼的电梯安装工作。

电梯安装也会面临各种矛盾纠纷。这项工作启动以来,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刘道富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去麻烦谢兰,而是通过从谢兰身上学到的方法,积极解决问题。

邓美清也成了推动二期整治工程的一名志愿者。

今年9月7日,邓美清退休了。但看到谢兰这么辛苦,想到即将启动的二期整治工程,她又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我当志愿者就是为了回来帮忙。当年是我把谢兰请到社区来工作的,这辈子我都欠她。”邓美清说。

谢兰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邢家桥社区以封闭主要路口和设立卡点的形式实行小区封闭管理,要封闭社区64个出口,保留14个卡口出入,至少需要84名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远远不够,谢兰尝试在居民群里发布“招募令”。没想到短短几个小时,就有100多人报名,组成了一支防疫“突击队”。

这支“突击队”里,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81岁。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他们不顾危险、不计报酬,坚守一线,共同守护社区的安全。

这几年,谢兰深深感受到:以前推动各项整治工作时,处处都是阻碍,处处都是紧闭的门;现在,社区的任何工作都能畅通无阻地推进,没有一扇阻碍的门。

这两年,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已经超过了200人。他们分布在社区各个角落,习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能不麻烦谢兰就尽量不麻烦她。

置身于变化之中,谢兰才体会到那句“共产党人是鱼,人民群众是水”的深刻含义。她总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什么工作也干不成。”

如今的邢家桥社区,每栋楼的外墙都坚实干净,每一户的厨房厕所都明亮通畅,1422位居民圆了“安居梦”。而谢兰也先后获得201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被同行和干部群众誉为“社区书记楷模”。

从“一团乱”到“一条心”,从“几个人”到“一群人”……跨越千重门,谢兰和邢家桥社区的群众正在一起奔向新的美好生活。

编辑:冯驿驭 唐余方 冉开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