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袁野专栏丨布谷谣

作者:袁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01 16:35:59

谷雨后,南山林里响起了“布谷布谷 ”的婉转声音,北山亦有。

一时间,绿林山野处皆有分明的布谷鸟歌唱。

有关布谷鸟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礼记·月令》是上古时代关于一年十二个月重要的祭祀和节令运行活动的一本古老典籍,后世多采用其中有用的精髓延续至今。其流传最广的、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关于:每月节气的物候特征。

比如春季之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的惊蛰节(古人将其分为三候,每候5天),其第一候的特征是“桃始华”,即正值桃花盛开时节;第二候的特征是“仓庚鸣”,即黄鹂鸟叫了;第三候的特征是“鹰化为鸠”,即斑鸠出来活动了。

第一个物候桃花开,仲春时节,桃花灼灼照人眼,有尘土处皆满目桃花盛开。第二个物候仓庚鸣,仓庚也就是黄鹂鸟,随着草木发芽返青,花朵盛放,黄鹂鸟穿梭其间,快乐飞舞鸣叫,开始了新年最美的求偶期。第三个物候是斑鸠出来活动了,上古人们对鸟类的认知有限,有一种喜欢将自己的蛋下到喜鹊窝里的鸟,霸道凶狠如老鹰,虽然没有老鹰大,但仿佛是老鹰的变种,叫作鸠。在汉朝之后,人们辨识提高,这个“鹰化为鸠”,指的就是布谷,又叫作杜鹃。虽然它喜欢将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巢里,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这只鸟儿的热爱。

《诗经》中亦有“谷风之音,动我骄躁”,其中“谷风之音”乃指布谷鸟之音。《方言》卷八也有记载:“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击谷,自关而西谓之布谷。”

我幼年时曾和母亲在乡村小学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到布谷鸟鸣叫之时,我们一群小孩子总爱模仿它的叫声:布谷、布谷……也曾和小伙伴们到山坡里寻找布谷鸟,循声跑遍了整个山坡都没有见到布谷鸟的身影……

寻找布谷鸟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梦想着,从幼年到成年。后来通过上网查找布谷鸟的资料,方知布谷鸟名曰大杜鹃,每年四到五月份,便约定俗成地迁徙到适合它们繁殖的地方,到了九至十月份,再迁徙往温暖的地方过冬。

《古乐府》收录了汉朝民间的歌谣,其中也有:“布谷鸣,农人惊”。

虽然只有两句,但是作为民间歌谣,人们奔波在乡间田野上传唱,说明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农作春耕的最佳之日。远古时代,先民没有多少天文地理常识,村落间相隔甚远,人与人之间没有先进的渠道获得耕种信息,但是在人们口口传唱的歌谣里,只要听见了布谷的声音,也就知道了开始农耕的季节了。这种人类流传下来的歌谣无疑对于原始困惑孤独的先辈最有提醒力。因为布谷鸟的叫声辨识度高,白天黑夜只有两个音节重复——布谷、布谷,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我想,这也是农耕时代文化与文明的产物吧!

我一直在找寻布谷鸟,只要有机会到乡村郊游,我都会循着声音去山林间搜寻它的身影,有时看它飞过树梢,有时看它停栖在电线之上,有时看它扑腾着羽翼翱翔于林间,如精灵一般穿梭于大自然,留下一串串动听的歌谣:“布谷布谷,割麦种谷。” “布谷布谷,忙忙碌碌”……寂寞的山谷回荡着布谷的优美旋律,温柔的春风荡涤着田间的麦苗,附和着山谷清脆的欢叫舞动起来,浸润着满是盎然的田野农耕之趣。

我们的先祖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载。农耕文明中的先祖们,用耳朵听到鸟的鸣叫声和自己农作物生长规律自然地联系起来,人们用布谷鸟的叫声来预测农作物的丰收和天气情况,这是古人的智慧。

这种智慧,想来也曾给游历于山东的诗仙李白不少安慰。

公元744—745年,李白因权贵谗言被排挤出京,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让李白目睹了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这让李白对统治者的幻想逐渐破灭。公元744年初,李白离开长安居住于山东济南,这本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田野里春播繁忙,泥土里芳香四溢。诗人感叹时光无情流逝,眼看老之将至,而自己却只能在这里看风起云落,太阳升降,冬往春至,鸟去鸟来,诗人感叹“风飘落月去,节变流莺啼”。

李白说自己人到中年,一介书生流落于此却无用武之地,农忙季节,看见仲春桑叶发芽,妇人们养蚕,农人们忙着耕地,“及此桑叶绿,春蚕起闻中。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乡村里布谷鸟开始鸣叫,农民拿着锄头在田间劳作,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李白此时可谓落魄,家乡太远,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盘缠积蓄,就算是回乡,也没有自己的耕作之地。此时的他真心渴望做一个有田产耕作的农夫啊,但这只是个梦想,于他都是一种奢望。

《赠从弟冽》是李白写给堂弟李冽的,“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桃李还未开花,没有人攀折,我幽居在此没有人来拜访,只有你的到来让我感到兄弟情深,他倾听到田间布谷的歌声,希望自己拥有一亩三分地。与那个挥毫写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那种豪放大气的仙意不同,诗仙如他,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吮吸山水之气,良好体魄养成了他可高可低的广袤人生,无数次徘徊于现实和梦想之间。

如果说李白的人生有着潇洒和不羁,那么与他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深厚友谊的杜甫,一生却离不开“颠沛流离”。虽然他也有过年轻热血沸腾的报国之志,有过游历,当过兵曹,做过左拾遗,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活在当下并有责任担当的人,家里有弟弟妹妹,身边有妻子孩子,必须得坦然面对!

乾元二年(759)春二月,杜甫在洛阳写下《洗兵马》。“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 当时平叛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的希望。“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甫感叹安史之乱的三年,笛咽关山,兵惊草木,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人民饱受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之痛!

战争未停,朝廷内还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农民,仰头看着天上的雨,这春雨不足湿润土地,而布谷鸟却在叫唤,快春耕、快春耕。拿什么春耕呢?杜甫有和农民一样的忧患,而他更焦急,因为他想尽快靠土地凑足盘缠,带着家人回故乡。他听到捷报,但是现实和理想间的距离,就是他没有足够的盘缠。布谷鸟一声又一声地鸣叫,一定触痛了杜甫,于是他写下“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当他几经波折一路辗转回到家时,才知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时,他感同身受那些困在土地上的农民,他懂得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那种靠天吃饭的艰辛。没有春天的播种,何来秋天的收获?

布谷鸟催耕,那是无心的叫唤,而春耕时节站在土地上的杜甫,是真的忧患。忧患国家的安定,渴望战争早点结束,那是恢复生产的前提啊!

杜甫是哀怨的,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但他的哀怨里却是对苍生,他听到的布谷啼鸣,也是落寞的,如同他自己,天地何其广阔,却没有他的容身之所,那个叫杜甫的人曾经风骨傲放,如今也已垂垂老矣,如同这辽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无论历史多么沉重悲愤,最终都已散作烟云。李白、杜甫都已随大江东去,纵然他们满腔赤诚,但却将不朽的诗篇留传于后世,如江水浩荡,似日月悠长,“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人类对其的高度评价。他们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早已储存于厚厚的唐诗大典,和它一起穿越时空传续于历代,接力于永远!叩开典籍深蕴包罗万象的唐诗世界,我知道,里面藏着一个朝代的梦想与性灵,文明与繁荣,尽管你我不能抵达他们生活的深处,却可以透过文字领悟尘土飞扬,欣赏草木呢喃窥视时代希望。

脚下这片土地历经千锤百炼早已从荒凉变得富饶,布谷鸟的叫声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年年谷雨时节,山谷里依然会响起布谷鸟清亮悠长的叫声,它悠然于田野之上,静观岁月静好,喜看稻菽千重浪,而今布谷鸟的欢唱,赋予了新时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乐祥和”的生活气息,如果你不曾聆听它的声音,那么我们只需记得:

当布谷鸟在绿色的橡树怀里歌唱

可爱的春天

首次给人们带来欢乐

这是初春的布谷鸟……

那春意盎然的农耕生趣,便不会辜负这个春光明媚的韶华……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