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党建红”引领“乡村绿”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者:林孟雨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4-10-25 16:32:15《“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柏树村立足山区农村实际,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统筹耕地、林地、房屋、山水等资源,在“特”和“独”上“做文章”,引进溪谷粮酒业有限公司,开启“酒厂+肉牛繁殖饲养+牧草种植基地”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发展,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以支部为“坐标轴”,让“党建红”激活“动力源”
柏树村“两委”班子多次到县内外学习考察,拓宽发展思路,提升产业谋划能力。党支部牵头召开10余次联席会议,争取资金70余万元,提升产业谋划的“底气”。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讨论等活动,提升党员向心力。设置集体经济发展党员模范岗,组织在村党员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决策、运营和监管,鼓励党员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或联系集体经济项目管理,推动党员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显担当、做表率。健全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每年带动60余名群众在本村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主动参与并支持村内产业发展。
以生态为“正方向”,让“党建红”奏响“和谐曲”
一是“三美”同创串起“宜居链”。柏树村以“最美家庭”创建为抓手,引导广大村民弘扬家庭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激发创业增收致富的热情,提升文明程度。以“最美庭院”创建为抓手,串珠成链,变“盆景”为“风景”,使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以“最美乡村”创建为抓手,围绕“五干净六整齐”“三得十二看”“八乱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整改废旧房屋、闲置宅基地30余处,整治乱搭建20余处,全面清除空中缆线安全隐患,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二是“三污”共治打造“生态链”。划定限养区,指导养殖户规范修建化粪池。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切实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相对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公益性岗位人员定期清理生活垃圾,落实专人及时清运,常态保障村庄清洁。构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三是“三业”融合激活“产业链”。以群众增收为出发点,多渠道宣传产业发展政策。引导100余户村民建立1000余亩笋竹育苗基地,由农户作为经营主体、村集体代销,形成“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农户户均增收1700余元,村集体净收益10余万元;加强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培育,探索实施“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以群众利益最大化为落脚点,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创建“一村一品”,助推创业、产业、就业有效融合。
以人才为“支撑点”,让“党建红”助推“产业兴”
柏树村充分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村“两委”积极对接溪谷粮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投资建厂。召开村民代表会、院落会10余次,成功流转土地100余亩,涉及农户46户,为企业入驻做好前期保障。村集体投入股权化改革试点资金28万元到企业,实现“村集体+企业”的抱团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定点联系企业,及时了解并解决其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建设运营顺畅。着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有效盘活扶贫闲置资产,将村集体加工坊以租赁和折资入股的方式交付公司使用,实现村集体每年2—3万元的租金收益和5%的固定分红。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制酒、肉牛养殖、牧草种植三大区域,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辖区40余人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要强化党建引领,既要引领理念,也要引领行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党的组织力是助推乡村发展的坚实力量,通过‘党建赋能’文章让广大党员群众充分参与推动村内发展,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柏树村党支部书记表示。
编辑: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