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致敬“全国道德模范”②|徐玲玲:做养父母一辈子的“小棉袄”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1-18 09:46:58

在许多人眼中,养父母是怎样的形象?8400多个日夜有多长?

对于第八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老干部科二级主办徐玲玲来说,23年时间并不漫长,那是用拳拳孝心回报养父母的最纯粹的亲情。

一点一滴凝成亲情

出生于1970年的徐玲玲,在1岁的时候和养父母组成了三口之家,父亲是会计,母亲是教师。在这样一个有文化、有温暖的家庭里,徐玲玲过上了“小公主”般的生活。

小时候,亲情对徐玲玲而言是一个大背篼。

四五岁的时候,患有小儿哮喘的徐玲玲需要经常去医院。在她的印象里,发病的时候总是寒风料峭、雾霭蒙蒙,父亲用宽厚的肩背托起大大的背篼,装着她便往医院赶,母亲在旁边扶着。尽管她因身体不适而不停扭动,尽管20世纪70年代那道山路直上直下非常难走,父母也没有一句怨言。

念书的时候,亲情对于徐玲玲而言是早上的面条、是夏日的番茄蜜。

每天早上徐玲玲都会在家门口踱步读书,而母亲就在厨房里忙碌,算好上学时间为她做上一碗热腾腾的面。夏天,母亲用白糖和番茄做上一碗甜蜜蜜凉丝丝的番茄蜜,迎接徐玲玲放学归家。

住校的时候,亲情对于徐玲玲而言是兜里的一把糖果。

作为“娇养”长大的孩子,徐玲玲每次回家只需要负责睡觉、吃饭、玩耍,父亲则会在她返校前帮她打包收拾好行李,在包里塞上满满当当的糖果零嘴。徐玲玲每次都背着一大包父母的关心和疼爱回到学校,再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

“他们从来不把喜欢和爱挂在嘴上,但我能从他们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回忆起过往的小小细节,股股热流充盈着徐玲玲的心田,“有的亲生父母可能还有点自私,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几十年来都对我无私且包容。”

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父母将徐玲玲捧在手心20多年,用如油春雨般的爱浇灌着她。父母从不求回报,只想对她好,而徐玲玲亦然。

千钧之担落在肩头

1998年,变故突降这个幸福的家庭。

年过花甲的父亲突然中风瘫痪。倔强的老人一开始以为很快便能康复,不想让女儿担心,便将病情隐瞒下来。一个礼拜后,徐玲玲才从父亲同事处得到消息,震惊不已,一下班便立即出发,乘船去医院看望父亲。

“上水船开得慢,我当时脚都软了,走都走不动道。”徐玲玲回忆。

一开始,还有母亲帮忙照料父亲的起居,徐玲玲就利用周末和丈夫儿子一同陪伴父亲,带他四处求医。但母亲也年事渐高,病痛不断,近几年还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在今年4月又因意外跌倒,彻底失去行动能力。

“亲情就是平时好好生活,但在父母需要的时候,能毫无保留地成为他们的依靠,陪在他们身边。”父亲高大的身躯倒下了,母亲常年体弱多病,重担落在了徐玲玲那从未经受过风雨的肩头。徐玲玲一夕间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和丈夫一起开始照顾两位老人。

“从小到大,我连洗碗做饭都不会,但是这些我都可以学。”徐玲玲说。

第一次面对父亲大小便失禁后待清洗的衣物时,徐玲玲内心有过崩溃,但她很快拾掇好心情,清楚已经到了该自己照料父亲的时刻,撸起袖子尝试着洗好了第一条裤子。如今,为父亲沐浴、修脚、按摩、做饭……桩桩件件,从生涩到熟练,现在徐玲玲为父亲做完一套按摩仅需半个小时。

除了瘫痪,父亲的心血管疾病也令徐玲玲忧心不已,因为突然发病而半夜跑医院急诊的次数不知凡几,每到这时徐玲玲便目不交睫地彻夜陪护。

2001年除夕,父亲的嘴竟然歪斜了,全家上下乱成一锅粥,慌乱中的徐玲玲一时忘记了制氧机的操作方式。她告诉自己,在场的人中只有自己会操作,一定要镇静下来,她深呼吸恢复冷静,一番快速操作后,终于及时给父亲输上氧气,并送医院抢救,挽回了父亲的生命。

父母需要照顾,但工作也不能落下。徐玲玲当时所在的部门一个月要处理多个涉税案件,但她仍决定报考中级会计职称提升自己。在备考的日子里,她每天在单位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后,又要回家做饭,再赶赴医院照料病人,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才能开始复习资料。

“那时候我妈妈已经完全没法帮我了,每天都‘连轴转’,从来没在凌晨2点前睡过觉,头发都掉了好多。”徐玲玲感慨地说,“但是我这个人要做一件事就要尽力坚持做好,所以也熬过来了。”

最终,徐玲玲在两年内,取得了中级会计师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

在岗位上,徐玲玲几乎没有谈起过家里的困难,而是永远以蓬勃之姿完成好工作。同时还会在闲暇之时,与同事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

微小日常写出大“孝”

生病后,工作体面而有文化的父亲一时很难接受身体上的变化。那段时日里,父亲总是把“活天天”挂在嘴边,仿佛今天过完,也许就没有明天,因此吃什么穿什么有什么新鲜事物都不重要。

徐玲玲意识到不仅要让父亲活下去,还要让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我告诉他,既然说‘活天天’,那就把每一天都活好、活出质量。”

于是,徐玲玲鼓励父亲活动起来。为了方便父亲生活,早在2001年,徐玲玲就在家里安装了彼时还很少见的电动窗帘,让他不用移动就可以遥控窗帘。除此之外,徐玲玲还购置了电脑和手机,并教会父亲使用:“他现在天天都要上网,最喜欢的是看新闻和听音乐。”

渐渐地,父亲不再完全依赖旁人,开始自己用左手刷牙、叠被、写字、吃饭等,做着这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的内心也充实而有成就感。

父母垂垂老去,儿子也在渐渐长大。在徐玲玲的言传身教下,空闲的时候,儿子也经常去看望外公外婆。按摩修脚已经是徐玲玲全家的必备技能,长大成人的儿子除了带他们出去散心,也会毫无芥蒂地给他们修脚。

徐玲玲父亲的主治医生曾惊讶地说这是他见过的年龄最大、体征最优、精气神最好的卧床病人,而今老人家已是90多岁的高寿了。

对于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徐玲玲既感到荣幸,但又觉得是不虞之誉。在她看来这23年的照顾并不算什么“丰功伟绩”,她只是平凡地做着每一个人都在做的日常小事,其中还有丈夫和儿子鼎力支持,生活并不困苦。

是的,徐玲玲做的的确都是一些微小的日常,但一件件周而复始的日常汇集起来却书写出一个大大的“孝”字。这“平凡”的一家人,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万家灯火中凝成了柔和温暖而又积极向上的光,照亮了前路,温暖了社会。


系列阅读:

致敬“全国道德模范”①|蒋诚: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干好工作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