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人物|巴蔓子:刎首留城铸忠魂|秦勇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1-26 15:50:06

在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100位巴渝历史名人中,名列首位的是巴蔓子。

巴蔓子,何许人也?

巴蔓子系古代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巴国将军。

“早在原始部落时巴国的巴人,就凭着坚毅、劲勇的精神,确立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战国时期,巴国将军巴蔓子向楚王借兵平乱,答应事后割让三座城池以酬谢,平息内乱后他不忍割城归楚,为了不食言,他割下自己的头颅献给楚王,他的行动感动了两国……”

东晋《华阳国志》记载了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英雄故事:“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巴蔓子“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之精神,遂改临州为忠州。

南宋《舆地纪胜》载“巴王庙在州(忠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明《蜀中名胜记》载“忠州治西北一里有蔓子冢。”清道光《忠州志》载“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如今,重庆市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建有巴蔓子墓,碑刻“东周巴将军蔓子墓”,落款系辛亥革命名将但懋辛,俗称“将军坟”,墓联为:“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片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清代重庆知府王尔鉴在《巴蔓子墓》一诗中写道:“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然见。城许城还存,年年春草青墓门”。清代诗人龙为霖有诗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清朝户部侍郎何彤云有诗云:“臣头可得城难与,一剑临风谢强楚,将军真是社稷臣,不惜一身保疆土。”

为纪念巴蔓子,忠县先民在县城城东修建巴王庙,又称永贞祠,供人们四时供奉瞻仰。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巴蔓子忌日),人们举行盛大的庙会“三月会”,抬着巴蔓子夫妇的塑像在全城游行。明史记载“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这个传统的文化节日,为全国所无。

忠县县城“三峡留城·忠州老街”的古城墙“东门”,立有忠县文物保护单位“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石碑,百姓过往,无不驻足瞻仰缅怀,现已成为忠县历史文化景点的“打卡点”。

在忠县“忠文化展览馆”、石宝寨、白桥溪桥头、忠州国宾酒店等地方,都矗立着巴蔓子将军的英雄雕像。在忠县境内,也还有许多关于巴蔓子将军的历史遗迹等。

巴蔓子对巴国的忠诚、对楚国的忠义、对人民的忠爱,感天动地,气贯长虹,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2000年,巴蔓子墓被列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巴蔓子被评为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英雄壮举,忠诚忠义、忠爱忠勇的精神品格,已经融入忠州历代黎民百姓之血脉,成为忠县“忠文化”的精神源头。

编辑:向俞璇 冉开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