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混日子”不对,“滥问责”不妥

——浅谈当前干部队伍应持有的正确工作态度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2-02 16:25:44

近日,我刚好读到了《党员文摘》上的《干部“混日子”危害不浅》和《半月谈》刊登的《滥用问责“五座大山”伤了基层干部》两篇文章,深感为然。结合我个人的感受和领悟,谈三点拙见。

干部“混日子”确实不对

文章指出当前在干部队伍当中,有的干部“磨道拉车”,出工不处力,有的干部平平安安占位子、松松垮垮混日子,有的干部就想混个公务员身份,不贪不占也不干……上述种种现象看似“无私无求”,实则败坏风气、贻误事业发展,危害不浅。具体有三大表现: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以退为进”。这类干部信奉“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场哲学,怕出事、不愿做事,往往循规蹈矩不敢闯、不敢试,看到“石头”也不敢摸着“过河”,干工作是上面推一推,才想起动一动,“蜗牛”样子十足。

“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干部休而未退。这类干部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虽然也负责单位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自认为资历老,做工作蜻蜓点水,就等着“平安着陆”,上班迟到早退习以为常。而且这种不良心态和榜样效应正在影响一批“70后”“80后”,导致年轻干部也学着把“退休”挂在嘴边。

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这类干部多见于家庭殷实的“商二代”或者早期发了财的少数干部,进入体制内就图个公务员身份,以后亲朋好友办事好说话、自己出门有面子。这类同志进入体制内除了图身份,还图个清闲和安逸,工作上往往是“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除此之外,文章也指出了“混日子”的三大病因:

不同层级干部面临的激励与问责机制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问责多、激励少”“任务多、待遇少”的窘境上。压力层层传导,激励和待遇却少之又少。

不同年龄段干部的获得感不对称。老干部群体大多享受过住房、医疗等制度性“红利”,加上进取心有所弱化,追求平安、自在、安逸的生活方式成了许多人的目标。而在较高强度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下,部分年轻干部感受到“代际落差”,对未来感到迷茫。

部分干部对转型不适应,专业能力与事业需要不对称。在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创新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的大形势下,一些干部专业素养与事业需要不对称,对长期形成的做法存在路径依赖,习惯于“依葫芦画瓢”,遇到需要创新的时候,容易滋生消极、懈怠、迷惘情绪,出现“换挡焦虑”。

“滥问责”确实不妥

当前基层工作的工作状态,不仅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还有“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来自上级部门的问责,确实帮助不少干部拧紧了责任“发条”,但上级部门避责不愿担当,追责不切实际、乱问责的“五座大山”已经压住了不少基层干部。

“五座大山”具体是如下五种样子:

职能式问责,无错部门“躺着中枪”。一是本身属于该部门的职责,只是如扶贫、环保等工作任务繁重,干部们虽然是上了心、尽了力,完全不属于玩忽职守、懈怠无为的,还是“躺着中枪”;另外一种是,某些职能部门借助党委、政府名义,在本部门本职工作之上又搞出“领导小组”,还由主要领导挂帅。“责任主体”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督查主体”,一旦出了问题,专注追究事发地基层政府部门责任,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背锅式”问责,为了“交差”找来“顶罪羊”。民意汹涌时,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或者平息舆论,往往会选择“多处分几个干部”。南方某县曾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该追责的部门本来已经明确,但县领导认为问责范围不够广,不足以体现问责决心、无法交差,于是把本无直接关系的部门也列入了问责名单。

强压式问责,“额外工作”增添“额外负担”。具体表现为上级偏好将各类工作尤其一些临时化、项目制的工作责任强压给下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并以问责督促落实。据了解,有的乡镇一年足足签了51份责任状。

计时式问责,“刚播种就要收获”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具体表现在有的文件还在路上,就要求报典型、报材料,往往忽视了工作内在规律和时间周期,在“人定胜天”“办法总比困难多”等偏左的理念影响下,一些基层干部浮躁焦虑心理占了上风,顾不得工作的质量与精准程度,常常用心不坏却问题不轻。

属地式问责,涉事者无论事发何地,户籍所在地都难“幸免”。具体表现在信访领域,当事人已在外地打工,当信访发生时,还是要求户籍所在地负责。

心归位、凭良知,生活和工作都应看本质抓主线

看问题看本质,抓问题抓主线,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克服“忮心”和“求心”。当前,很多人把权势、名利、地位、财富、虚荣看得重了一些,在身边或者认识的人职务升迁、赚了大钱或者名利兼收的时候,本来平静的心会突然不再平静,迸发出“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特别是原以为是自己该得到什么却没得到的时候,各种嫉妒、仇视更是出现、久久难以平静,更有甚者开始抱怨社会,开始抱怨领导,无心工作。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忮心”和“求心”,“忮心”就是嫉贤妒能、妒功争宠,“求心”则是贪利贪名、怀实怀惠。

学会涵养自己的心灵。要寻找幸福,就首先要学会静心、修身,管好自己至灵至性的心,就能控制各种欲望邪念,会减少身心伤害。多读书能涵养心灵,每天静坐半小时,能够反省自己,也能涵养心灵。“人生只有几十寒暑,须臾而已”“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大家要对古今多少得失无常、兴衰沉浮有透彻的理解,要能涵养心灵、收拾住个人那颗躁动的心。这里把我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即:性格稳定、内心强大。

知道人类真正的需求。美国作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指出了人真正的八大需要: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优质的食物;三是充足的睡眠;四是金钱和金钱可以买来的幸福;五是未来生活的保障;六是性满足;七是儿女的幸福;八是被人重视的感觉。以上八种需求才是人应该抓住的本质需求。

心理合一,不矫饰内心听凭良知做事。《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就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至善”就是立即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后面还有几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良知,就是大家本心的想法,就是自己长期以来正确的智慧和判断。工作上要听凭良知克服自私,大家都是单位集体里的一员,每个人都设置了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工作流转中,谁过于拖沓、落后、缺位,都会把压力传递给其他同事,暂时的传递危害不大,但时间长了,集体也会滋生消极、懈怠情绪。

眼光放长远,抓紧做实事。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也在探索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深入核实、综合分析、客观认定。有的地方还对问责事项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评估,并将纠错情况列入考量问责轻重的参考依据。要充分意识到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三不”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打甩手、只带嘴”,到了检查现场不带执法文书,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走马观花,发现了情况拍拍照、留个到场纪念,指出问题时发音不清、含糊其辞,听得当事人心里直着急。二是现场执法文书“寥寥数笔、不知所云”。我观察到,有的文书写得差的同志,文书上一共十几个字,还让当事人看不明白,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整改。三是“能力欠缺、指导不力”,现场不能准确指出问题。因此,面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要做到三点:一是问题查找要准确;二是问题指出要坚决;三是帮扶整改要到位。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编辑:陈一豪,冉开梅,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