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远:身居高位,却过得像“苦行僧”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2-21 15:47:03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蔡世远,字闻之,世居福建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他学识渊博,为人耿介敦厚,雍正皇帝嗣位后,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院编修,在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雍正皇帝称赞他“讲学用心得体,尽心尽职”,诸执政大臣评价他“闻之忠信正直,学足于达其言,诚足于致其志”。
蔡世远不仅博学多才、学术精湛,而且是一位清正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官能吏,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虽身居高位,但始终谦恭自持,淡泊为怀,可谓德才兼备。他还著有多篇关于家规家训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寄示长儿》《跋祖祠规条》等,分别收录于《四库全书》和陈宏谋所编辑《五种遗规》中的《训俗遗规》。
康熙五十九年秋,时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的蔡世远,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写道:“数年来,集族中众子弟在家庙课业,勤励有加。今秋闱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著。愿诸子弟笃伦理之际,严义利之辨。”意思是说,数年来族中子弟在家庙中读书很勤奋用功,写出了很多好文章,乡试就要举行,很是高兴。但是,写出好文章仅仅是一个方面,立心、制行更为重要。但愿诸子弟笃守人伦道德之理,按照社会行为规范,遵循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严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字当头、重义轻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蔡世远认为,一个人要有正气和节操,有向上奋发的精神,“澄本清源,惟在义利一关。此最难得之。义即天理,利则人欲,当认得透彻,断得斩截”。
在这方面蔡世远作出了榜样。康熙四十八年,蔡世远考中进士,并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期满后可授予官职)。次年,因为父亲病重,蔡世远请假回家探亲,其间,父亲去世。按照清代的礼制,蔡世远应在家服丧守制。康熙五十二年冬,蔡世远服丧期满,次年二月回到北京后,方知按照新出的规定,他此时才回属于休假超期。负责此事的小吏趁机向他索要贿赂,表示要是给他点好处,就按旧规当作服丧期满,照样当官,不给就按新规办,视为省亲假超期,将被夺去官职。正直的蔡世远偏偏不吃这一套,宁可不当官也不送礼。蔡世远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世远虽不肖,肯行赂于部胥,以补官者哉?不惟同馆之羞,抑亦素心所不肯也!”又说:“吾闻古者受爵而让,未闻投牒以自申。”蔡世远对官场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不用说走后门、送礼、找关系,就连递个申诉状都不愿意,足见其凛冽的气节。
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中,蔡世远要求族中子弟要“今日强毅立志,终身守此不移”。强调坚守志向的同时,在《跋祖祠规条》中,他还说“勿贪其非有”,就是切莫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守志节、重品行,这与蔡世远从小所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蔡世远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祖父蔡而是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父亲蔡璧,曾任罗源县教谕。因蔡璧善于教学,巡抚张伯行创建鳌峰书院后,聘请他出任首任山长。巡抚知道他家境困难,想有所赠予,提高他的薪资,蔡璧坚决谢绝:“家口少无内顾,此间月给足用也!”巡抚不敢为他加薪,恐伤其廉洁的名声。蔡璧曾说:“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蔡世远的母亲吴氏注意从小对他们兄弟进行品行教育,“一丝粟必问所从来”。
在长辈的教育和影响下,蔡世远为人重义轻利,治家清苦朴素,为师鞠躬尽瘁,为官清正爱民。著名文学家、蔡世远的友人方苞曾回忆道,他与蔡世远经常在一起纵论“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无一语及身家浅事者”。
实际上,蔡世远虽身居高位,却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的妻儿“敝衣粗食”,过得很清贫。蔡世远在京的官邸,自己起居的外室只设一床一帐,遇到好友来做客,他就将外室的床铺让出来,自己则睡在后夹室里。当夏秋时节,蚊虫叮咬,使他通宵不得安宁。有一次,其门生陶太常进入蔡世远的卧房为其妻子诊病,看到挂的是补过的旧蚊帐,盖的是补过的粗布被,不禁叹息。
蔡世远与妻儿过得像“苦行僧”一样,但对待他人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和贪念。蔡世远兄弟数十口一同居住,其妻刘氏总管家政二十余年,不辞劳苦,不存私财,使得大家庭能和睦相处。蔡世远登进士第后,有人想为刘氏设置婢女,她制止不让。
蔡世远曾在南书房任职,侍诸皇子读书。任职期间,他始终恪尽职守,所谓“奉事十年,晨入夜归,无风雨之间”。因此,蔡世远和皇子们结下了深厚感情。雍正十年十一月五日,皇四子弘历(后即位为乾隆),前往探视自己的老师蔡世远,作诗感叹:“一线阳回节近春,先生独卧病兼贫。”这是何等的清苦窘迫。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蔡世远因病逝世。除了几袭旧衣外,身无他物,以致家人无力发丧。为此,雍正皇帝特赐白银五百两,诸皇子、同僚大臣也助银发丧。
(内容授权节选自《卜宪群评点传世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年出版)
编辑:刘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