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共产党人的追求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2-22 10:23:40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本原论、人生论、价值论、方法论、治理论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本原论,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而且这个理想是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首先定义于生产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物质产品将实现极大丰富。于所有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有制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于分配方式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人各尽所能;于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历一个低谷时期后,邓小平痛定思痛,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国策,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大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到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与物质文明进步、与人的需要息息相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论,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共产党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章程》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是无私奉献的人生,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就像入党誓词写的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每个党员都有“三性”。一是自然属性,是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的特征;二是社会属性,即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三是党性。针对“三性”合一这一复杂的特征,我们强调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进而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入党那天起,我们就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最高追求,走上了对党忠诚、坚守初心使命的道路。正因为有了众多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才会如此有力,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共产党人以无私奉献的自愿付出,谱写着实践初心和使命的壮丽乐章。正因为有我们九千五百多万广大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才会如此有力,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每个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好金钱关、权力关、名位关,在任何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管得住自己,时刻自醒、自警、自励、自强,以永不懈怠的奋斗,谱写共产党人的壮丽人生。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价值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价值论也称“价值哲学”,是指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以维护和捍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坚持人民至上”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深刻揭示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根本密码。“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人民至上”。
从宗旨方面来看。《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根本区别是:“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表明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以吸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培育无产阶级的革命觉悟和献身精神为建党原则;以为人民谋福利、为人类谋解放作为建党宗旨。
从利益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大众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
从群众的地位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百年大党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要求落实到苏区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他强调:“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力极大地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没有必要;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始终着眼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把全党工作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广大人民之所以支持和拥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至关重要。
一是人民地位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二是人民立场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是人民利益至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四是人民向往至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时,他多次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五是人民力量至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人民”两个字,一共出现了249次,并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让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和煦阳光普照全体人民。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方法论,始终牢记辩证唯物主义的看家本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既不沉湎于概念与意识,也不醉心于虚幻,讲求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按照一般规律开展实践,是开放的、发展的、实践的、科学的理论。
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意识到,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治国理政,这些都是从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科学决策、伟大抉择。
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指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积极面对和化解矛盾。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党科学判断国情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对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认识会通过实践不断深化、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变化,不断深化认识和总结经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真实写照。
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支配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两者不相适应,社会发展就会在矛盾中动荡不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所罕见的奇迹。
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在过去一段时期中,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结果吃了一个大亏,收获了一个深刻的经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加快发展与统筹发展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赢了战争、推动了建设、开启了改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治理论,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从古至今,治国理政始终是哲学家们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治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治国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使全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风气为之一振。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机贯通、优势互补,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工作实践的各环节。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具备诸多优势,它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辩证统一起来,最大限度激发了全党创造活力,又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有效防止和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
坚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青春风华的基因密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找到了突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找到了突破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坚持自我革命。我们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并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带领人民不断书写历史新篇章。
坚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治理论的又一伟大实践。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作用;高度重视民生实事,推进社会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机贯通、优势互补,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能。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工作实践的各环节,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辩证统一起来,最大限度激发了全党创造活力,又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
坚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找到了突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找到了突破历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伟大自我革命,并以此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带领人民不断书写历史新篇章。
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伟大实践。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作用;高度重视民生实事,推进社会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曾菁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