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梦回桥头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1-05 14:07:27梨花丛中捧卷静读,篮球场上纵横驰骋;
顺天桥脚摸鱼捉蟹,三多桥下戏水荡舟;
白塔山下抠地瓜,马鹿山上掏鸟窝;
……
原本和同学相约周末到桥头坝,重走对我们生命里有着深远影响的那片土地,追随过往的足迹,找回年少的记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睡梦中我回到了石柱县桥头镇的桥头坝,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丹桂飘香的季节,我和一帮天真烂漫、怀揣梦想的青春少年走进桥头中学校园,就读高中。
校园背靠马鹿山,三面环水。沙子河、悦崃河从东、北两个方向滚滚而来,有如两把利刃,在巍巍马鹿山的软肋处硬生生切出两条狭长而幽深的峡谷,在校园正前方低矮出交汇,使马鹿山的“根”形如犁铧铧尖深深插入河谷,当地人将这块坡地起名为“铧头嘴”,我们的校园就处在铧尖上。
校园不通公路,独立而幽静。通往校园有三条必经的人行便道。东边的铁索桥悬挂在沙子河大跳峡上面二十多米高、有如刀削斧劈的悬崖半空,桥长三十多米,一头连着学校果园的绝壁,一头延伸到对岸悬崖。桥的两头都有形如“Z”字、七十多步从悬崖坚石上人工凿出的石梯。桥面约1.2米宽,六根主铁索分别有30毫米粗,分上下两层布局,下层共4根,按每根40厘米间距并行飞架至对岸,主铁索两端固定在两岸绝壁上。铁索上面横铺了一层长1.5米、厚8厘米的木板,木板与铁索接触处分别用铁丝穿眼锁住,十分牢固。上层有两根铁索,两端同样固定在两岸绝壁上,两根铁索分别与下层外侧两根平行,都是1.2米的间距,上下层高度约1.5米,上层铁索分别对应下层外侧两根铁索,用16毫米铁丝交叉织成蛛网状,形成索桥安全护栏。铁索桥主要解决桥头乡赵山村、长沙村和原三河乡的部分学生到校上学。桥下是深潭,潭水绿茵茵的,深不见底。行走在桥上,桥身就会随着步子的频率节奏上下颠簸或摇摆,走的人越多,频率就越乱,颠簸、摇摆得越没有规律越恐怖。常常惊得胆小女生的心脏随之上下起伏,并发出撕心的尖叫,她们不得不蹲下身体,让调皮男生们先走。
西边的三多桥是一座飞架在悦崃河羊子岩两岸绝壁半空的石拱桥。桥下依然是一潭深不可测的碧水,桥长35米,桥高约40米,桥宽约10米,桥的两端都要上17步30厘米高的石梯。桥拱平坦处有十五六米长,桥拱上方搭建了4米多高、20米长的木质廊桥雨棚,棚顶青瓦遮盖,俯瞰桥底,顿觉心惊肉跳。心想当时盖瓦、检瓦实非常人所能为,这勇气、这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桥上设置了80厘米高的木方作凳,供行人小憩、观景。据说,三多桥先后建了3次才得以成功,前两次都被滔滔洪水卷走,在三多桥下方,我曾亲眼见证过前两次修桥的桥址。之所以命名为“三多桥”,除了此桥先后修了三次的因素外,建桥者另有祈祷勤劳智慧的桥头各族人民“多子、多福、多寿”之意。
三多桥是桥头老场、田畈、洞塘、顺河、野鹤、楠木、石盘、石坝等村和原永和、三益、龙沙等乡学子上学和学校生活物资采购运输的必经之道。
校园正北方有一条人行便道直通马鹿山、大寨坎,这是马鹿村和原中益、官田、盐井等乡的上学之路。
校园不大,约30多亩面积大小,但玲珑精致,曲径通幽。各种建筑物依山取势,由下至上呈阶梯状点缀在20多亩梨园之中,最下方的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平行排列,教学楼前是比3个篮球场约大一点的操场,教学楼上方是学校礼堂兼师生食堂,礼堂上方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旁边孤孤单单矗立的是三层碉楼(防御外敌入侵的堡垒),是学校后勤处兼职员宿舍。
春暖花开时节,校园内梨花点点,蜂飞蝶舞,鸟语花香,书声琅琅,让人流连忘返。每每课余,莘莘学子,三五成群,散布梨园,或捧卷静读,或规划人生,或畅谈理想。
站在校园制高点,俯视500米开外的桥头老场,但见弯弯曲曲、宽不盈丈的石板街两旁,雕花木楼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四合小院布局精巧,古色古香。老街尽头隐隐可见,一栋别具一格的苏式建筑异常夺目,与老街的传统中式建筑中西合璧、交相辉映,给桥头古镇平添了别样风景,那是民国时期当地著名大地主杨开甲的居所杨公馆。
清晨,徜徉老街石板街,尽是琅琅读书声。桥头是一个有重耕重读优良传统的地方,大多数桥头土家族居民以送子女读书为荣,大凡有一定条件的家庭,都会不遗余力地把子女送去学堂,这里旧时还出过二十多个进士、秀才、贡生。恢复高考后,也出现了几家农家子女悉数考上大学的案例。
在同班同学中,我属于年龄偏小、少不更事的,高中毕业也不过十五六岁。每到周末,我都要去父亲工作单位桥头区公所住两天。区公所就设在杨公馆里。父亲的单位里有两个经常给报刊杂志写稿的通讯员,每天报刊送到后,他们总是抢先翻阅看看自己所写稿件有无被采用,要是稿件被采用,即使是“豆腐块”,也会十分陶醉。“今天又整到一篇。”他们总是用这种方式提醒同事对其所写稿件的注意,兴奋之情难以掩饰。耳濡目染下,从那时起我便有了当记者的梦想。在即将毕业的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谈理想,我羞涩地告诉老师和同学:“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针砭时弊、匡扶正义、体察民情的记者。”
9年后,我放弃仕途,曲线实现记者梦!
桥头,我的第二故乡,是我播下希望和梦想种子的地方。
2003年,藤子沟水电站在桥头古镇下游开建,桥头人民满怀爱国热情,顺应国家需要,拖家带口,搬离故土,到马鹿山上安营扎寨,安居乐业。历史厚重的桥头老场随着库区水位的不断上升而沉入湖底。
老桥头,新景象。藤子沟水库被命名为“三多湖”,这里已成为著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桥头人民正满怀豪情,如火如荼投入乡村振兴。
山色空蒙,湖光滟潋。雨后桥头的羊角寨、铁炉寨从浓雾中探出高傲的头颅,波光粼粼的三多湖以她特有的热情,敞开博大胸怀,拥抱八方宾客。
不朽的桥头,浓浓的乡愁,依然令我魂牵梦绕!
(作者系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杂文学会会员)
编辑:贺兴梅,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