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观察|避免角色混同的悲剧|余胜前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1-12 09:29:04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说到某领导退休后总是郁郁寡欢,对退休后的门可罗雀极不适应,老是回想着过去门庭若市的场景,老是习惯于忙碌,习惯于呼风唤雨。
也说到某老师,在家中与家人对话时,总是习惯于以教导学生的思维和口吻,和家人相处得很不愉快。
还说到某警察,可能是接触社会阴暗面太多了,总觉得周边很多人都是坏人,老是疑神疑鬼。
我们习惯于称这些表现为“心理职业病”,其实质是因为角色混同,是把自己等同于职场上的某种角色扮演。要避免这些所谓“心理职业病”的方法,就是做角色切割,要及时尽快地进行角色转换,而不是角色迁移。
在单位的角色是领导,回到家中,你的角色就是家庭的一员,该给父母洗脚就洗脚,该陪小孩读书就读书,能够烧菜就烧菜,不能烧菜就洗碗,绝不能把单位领导的角色迁移到家庭当中。
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领导,女性,在单位上工作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但回到家里,把围裙一系,下厨房炒菜,俨然就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的丈夫虽然职务职级都比她低很多,但在家里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压力,所以多年来夫妻关系一直都很融洽和睦。
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话虽然有些调侃,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说我们要真心诚意地、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去扮演好每个角色。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扮演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或为父母,或为子女,或为丈夫、妻子,或为长辈、晚辈;在职场中,或为领导,或为下属,或为同事、同僚;在社会关系中,或为老师、学生,或为同学、战友,或为老乡、家门,或为同好、同道朋友……担任某个职务,只是人生角色扮演当中很少、很短暂的一部分,绝非全部,哪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呢?
把本我和担任社会某个角色的我分开,或者说不要沉迷于职场的角色或社会上担任的某个角色,而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同,快速地转换角色、进入角色,并挖掘这个角色的优势和好处,享受这个角色所带来的乐趣和收获。
同样是退休下来,有的领导干部就非常怡然自得,喜欢写诗的写诗,喜欢练字的练字,喜欢摄影的摄影,想跳舞的跳舞,想下棋的下棋,有的也学着去跳广场舞,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还有不少含饴弄孙的,整天和小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尽享天伦之乐,让人羡慕不已。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要老是‘想当年’,老在此境遇还想要过着彼境遇的生活。无官一身轻,退休一身轻,难得一身轻!”一位非常睿智豁达的老领导说,“过去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搞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时间照顾好家人。现在退休了,正好有时间把过去的兴趣爱好捡回来,把过去对家人的亏欠弥补一下,开心还来不及,有什么好郁闷的呢?”
诚然,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角色缠绕其身,每一个角色要扮演好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生活环境变了、工作单位变了、面临的任务变了,要适应角色的变化,其交往的对象和处世的方法肯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人走茶凉,不是世态炎凉,而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人都走了,还往茶碗里添开水干吗?”那位老领导对我们说:“不在其位,不负其责,不理其事,自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来找你汇报、向你请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已经退出了舞台,而别人还要在舞台上表演,还需要继续扮演他的角色。如果我们要求舞台上的演员还要退到幕后,同已经退到台下的老演员对白、聊天,那舞台上的人怎么能够应对得过来、承受得了呢?那不乱套了吗?我们要做的,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欣赏后面人的表演,让他们安安心心地表演好属于他们表演的那一段。这是我们退休了之后必须要过的工作关、朋友关、心理关。”
是啊,人与人之间由于学习、工作或社会交往的交集,有缘碰到一起,彼此珍惜,愉快的相处。分别了、调换了、退休了,各安其位、各履其职、各得其所。有患难时相濡以沫、相互支撑,无患难时各劳其事、各得其乐、相忘于江湖,不是一种很理想的人生状态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古人讲“随遇而安”。后来被人解读为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实际上,这个“安”讲的是要把心“安定”下来、“沉下心来”,安心工作、安心生活。不要老是驰于幻想、心神不定,不要老是怀恋过往、对现状满腹牢骚。
先随遇而安,才能沉心静气看清现实。在看清现实的基础上,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或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或传承深化,或另辟蹊径,这才是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既要能入戏,更要能出戏。角色转换,心态调整,享受过程,过去不留。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言:“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如此,安好。”
(作者单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编辑: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