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人物|刘晏:丰财忠良真国瑞|秦勇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1-12 15:34:26家喻户晓的《三字经》,谁都会背“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
《旧唐书》监修刘昫有言:“丰财忠良,晏(刘晏)道为长。” 在唐朝三百年历史苍穹之中,刘晏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华夏星辰。
而这位著名的大唐宰相、经济改革家、理财家,还曾在唐德宗时期来忠(现重庆市忠县)任职“忠州刺史”。
忠县“四贤阁”刘晏雕像
刘晏(716-780年),字士安。出生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刘晏幼年才华横溢,聪慧明理,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刘晏献上颂文,宰相张说一番考察后说“刘晏乃国瑞”,唐玄宗喜称其神童,当即封刘晏为太子正字,名噪京师,天下名声轰动一时。
天宝年间,刘晏走出京城赴任夏县县令,担任一方长官。他从不向百姓督缴赋税,但百姓缴纳赋税都无违期。后改迁任温县县令,仍是善政爱民,宽刑减赋,百姓刻碑传诵其功绩。
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欲在江南另立朝廷,任命刘晏为高官,他坚决推辞。唐肃宗李亨召回刘晏,命为彭原太守,后调任陇、华两州刺史,不久升任河南府尹。
762年,唐代宗李豫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763年正月,刘晏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首席宰相。
《新唐书•刘晏传》书摘
刘晏擅长经济改革,奉行以民为本思想,大力实施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发展、民生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唐代宗的赏识信任,任命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荆南道、山南东道转运使、常平使、铸钱使、盐铁使等职,管理国家的财政赋税,担任吏部官吏选拔、授职、考课等重任。司马光评价他执掌政事堂时,“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777年,刘晏奉唐代宗之命,审理独揽朝政、专横跋扈的宰相元载,元载敛财贪腐,奢靡奸滑,后被坐罪赐死,其同乡、吏部侍郎杨炎被牵连贬官。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杨炎出任宰相,誓为元载报仇,极力构陷谗言刘晏。
780年,刘晏被贬为忠州刺史。后来,刘晏举家谪迁忠州,在这片流淌着“忠文化”的长江之畔,仍是忠心朝廷,勤政养民。由于他对财政经济特别是盐铁产业非常熟悉,于是大力开发忠州㽏井沟的盐业,改造盐厂基础设施,改进制盐技术,改革榷盐法,生产提速,盐量陡增。同时,刘晏用盐厂增加的盐税来减免百姓的税赋,受到黎民百姓的交口称赞。
《全唐诗》记载刘晏的诗
然而,位于朝中的宰相杨炎一心罗织罪状,将自己的心腹瘐准提任荆南节度使,支使他诬陷刘晏。不久,瘐准向朝廷上奏刘晏在忠州储藏私盐,广聚民财,自养军队,欲将谋反。杨炎密派中使假传圣旨,赐刘晏自尽于忠州东坡龙兴寺,享年65岁。
刘晏含冤而死,朝野震动,大臣和藩镇节度对杨炎睚眦必报的做法十分愤懑,屡向皇帝进谏。唐德宗不得不诏御史台查办,结果登记籍没刘晏家产,只杂书两车,粮食几斛,伙食俭朴,家中也没有小妾和婢女,实乃清官。789年,刘晏平反,唐德宗追赠其郑州刺史,加封司徒。擢刘晏之子刘执经太常博士,刘宗经秘书郎。
金朝皇帝完颜璟曾说过:“理财安得如刘晏者,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来一人而已。”这位忠爱百姓、忠德清廉的大唐宰相、忠州刺史,受到历代忠州百姓的敬仰,人们把他与陆贽、李吉甫、白居易合称忠州“唐代四贤”,并修建“四贤阁”以世代纪念!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作协会员、全委委员,重庆书协会员,重庆音协会员,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得者。)
编辑:向俞璇 冉开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