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丨孝心终究是轮回丨张朝沂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2-10 09:01:50今天看见一篇题为《陈佩斯:守护病痛的母亲,你养我大我养你老,孝心终究是轮回》的文章,我读后感慨万分!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去世后,为照顾好年迈的母亲李玉洁,陈佩斯把自己手上的活儿几乎放下,就算是有导演花重金聘请他担任男主角,他也婉言拒绝。在他心中,什么都没有母亲的身体重要,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事业换回母亲的健康。
文章里提到,由于受病痛的折磨,李玉洁的智商和几岁的孩子没两样,不仅记性差,还总是对陈佩斯大打出手,但就算母亲拿着椅子向自己砸过来,陈佩斯也是笑脸相迎,绝无半点怒火和怨言。为了让母亲吃饭,他像哄孩子一样说:“乖,吃了这顿饭,明天带你出去玩。”“只要今天喝了这碗粥,我就奖励你一个棒棒糖。”……
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感动!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不仅用他精湛的小品表演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更因为他那拳拳孝子之心令人由衷地敬佩。
其实,像陈佩斯这样的孝子在华夏大地上又何止一个!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家,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同时《孝经·三才》里也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即是说孝是天下之公理,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以孝治天下”,也流传过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二十四孝”的故事,虽然有它历史的局限性,但从没有否认过孝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更是对家风建设尤为重视,修身齐家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包括尊老爱幼等传统家庭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但我们也看到,在社会层面,不敬不孝的现象大有存在,有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前几年,在重庆市万州区北林村就发生过一起令人极度愤恨的案子:一位名叫解昌英的85岁老人,育有四儿三女,一辈子含辛茹苦将七个儿女养育成人,但在老伴去世后,孤苦伶仃的老人却被弃如敝屣。在元旦节这个阖家团聚的夜晚,老人无处安身,在走路摔伤、口鼻流血的情况下,爬行到二儿、三儿的屋子前呼喊救命,却无一人开门收留老人。此时正值寒冬,海拔近1500米的山村寒气逼人,老人一天没有进食,又饿又冷,加上身体摔伤,在院坝地上躺了整整一夜,已是奄奄一息。第二天早上七点,二儿子李秀奎出门送孙子上学,看见老人躺在地上,一息尚存,就把她抱起放到边上的石凳上坐着,自己径直送蹦蹦跳跳的孙子上学去了。等李秀奎回来,老人已含恨九泉。对这些毫无人性的子女,村民义愤填膺,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最终这四个儿子以遗弃罪被判处一年半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对这四个儿子的判决,群众拍手称快,但这个事件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在一个有孝道传统的社会,会发生如此不孝的事件?事后有记者采访李秀奎,问他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等你老了,你的儿子、孙子也这样对你,你会做何感想?李秀奎无言以答。
像这种没有孝心、甚至毫无人性的案例虽是少数,但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一些人有这样一个观点: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子女孝敬父母只需力所能及。父母为了孩子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事业、健康甚至生命。而儿女可以为自己下一辈儿女奉献一切,却难以为自己的父母作出应有的牺牲。这就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逆”现象。
因此,我们看到,有的年轻夫妇整天规划的是孩子的人生前途,却很少想到年迈老人的人生归途;对待自己的儿女可以温柔体贴、呵护备至,对待自己的父母却粗心大意甚至生冷粗暴。孩子玩耍打碎了东西,不少父母会充满怜爱地称他是“小调皮”;老人不小心碰坏了东西,有的子女会带着埋怨的口气说他是“老糊涂”。
人老遭嫌,人老受气!即便如此,做父母的依然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为子女服务、兢兢业业地为儿女奉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就像榨油剩下的油枯,再经过发酵制作成肥料,最后一次为庄稼作点贡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中国父母,无私奉献、不图回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全身心扑在儿女身上的,可能只有父母。但能同等的爱与关心照顾父母的,又有多少呢?像陈佩斯能够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心照料母亲像照看自己孩子一样的,恐怕不多吧?
做儿女的,对父母不够尽孝总能找出各种理由,工作忙、孩子小等等。但你有想过吗,你再忙是否有陈佩斯忙?你工作再重要,是否有陈佩服给全国观众带去欢乐一样重要?客观原因是有的,但关键是主观上重视不够,说到一点,就是没有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父母!
在万州西山碑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能以父母爱我之心事父母,则无不孝。能以己爱子女之心事父母,亦无不孝。”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很难像父母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也很难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父母。这就是儿女的悲哀,也是做父母的悲剧!
现在,中国的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快,老有所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从国家层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管理机构的作用始终代替不了儿女亲情的关爱。老人可以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但离不开子女的嘘寒问暖;父母不怕天寒地冻,但害怕见到儿女冷漠的面孔。儿女亲情是给父母最好的滋补,精神慰藉是老人最大的需要。《礼记·祭义》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高的孝,是“尊亲”,是尊重、敬重,是孝敬、敬养。子游曾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如果不恭敬孝顺,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敬父母,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能,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我们都将老去,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父母,明天,儿女将如何对待我们。就像民谣《老来难》里唱的那样:“老来难、老来难,劝人别把老人嫌。若嫌父母年纪老,早晚轮到你头前。……”
孝心终究是轮回!古人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在旧窝池。”
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写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想起他写的一本书——何庆良的《孝心不能等待》。这本献给全天下母亲的书,让多少儿女掩面而泣、锥心难忍!
“睁开眼睛,舷窗外已是漆黑的夜空。此刻,母亲仿佛要孤单地进入这黑暗的世界。想到此,我的泪水不禁如泉涌一般夺眶而出……”
“母亲走了,可以尽孝的大门关上了。每天清晨和夜晚当我走出家门前和打开房门后都要为母亲的遗像点燃一炷香,对着母亲慈祥的遗像道一声别,报一声到。然而,这种精神的自慰却无法抚平自己未能及时行孝的痛悔。”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抓紧分分秒秒,不浪费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关心她的精神世界,多与他交谈,多陪伴……老人的生命如风中之烛,你陪一天,就少一天了。”
……
常言道:“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及时行孝吧,我的兄弟朋友们!就像庆良大哥所说的那样:“孝心不能等待,否则一生的痛悔将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编辑:李微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