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时间读好书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4-22 14:27:11《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记载了“当以‘三余’”读书的故事。大意是: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董遇的人,他刻苦好学,无论采摘还是挑担贩卖,都常常带着书,有空就读。有人问董遇:“我也想读书,但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回答说:“应当利用‘三余’时间学习。即:冬天是一年之余,夜晚是一天之余,阴雨天是好天之余,利用好这‘三余’,你就会有时间了。”
董遇“三余”读书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颇有启迪,当格外珍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有如冬天般让人煎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自觉减少了一些社交应酬。我们不妨把这段时间,视为董遇所说的“冬天之余”,在防疫抗疫的同时,增加一些主动学习,制订出详细的读书学习计划,把这部分时间转化为提升知识、丰富人生的大好机会,让知识充盈灵魂,进一步增强战胜疫情的乐观心态和坚定意志。
“夜晚之余”也格外宝贵。中华民族一直有夜读的优良传统,古人“秉烛夜读”“凿壁借光”的佳话,其实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当前,由于疫情管控,很多公共场所出台了相应的管控措施,夜晚不正是求知和思索的最佳时刻?很多人抱怨疫情让生活、娱乐受到影响,感到诸多不便,比如影院一度暂停营业,有的人为错过观看大片而倍觉惋惜;有的人还一度因为茶楼暂停开放觉得少了些许闲暇乐趣,等等。我们恰恰应该改变这些生活习惯,借此时间培养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最后是“阴雨天之余”。在现代社会虽不至于因为阴雨天影响劳作和出行,但我们可以给“阴雨天之余”赋予新的含义。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精神亢奋时,也有情绪低落时;有事业如日中天时,也有人生低谷、败走麦城时。人生起起伏伏,在精神亢奋、人生顺境时豪情万丈,总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情绪低落、人生不如意时,总是万念俱灰,忘却了人生的追求和读书的本分。后者,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阴雨天”。面对这样的“阴雨天”,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求学上进、孜孜不倦的情怀,使“阴雨天之余”变为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
解决了读书的时间问题,还需要明确读什么书。俗话说:有益身心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读书,自然是要读好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谓之曰好书;历经几千年岁月沉淀,仍然闪耀智慧光芒,启迪芸芸众生心灵的经世名篇、国学精粹,谓之曰好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自然,揭示事物规律,架起通向未来桥梁的自然科学方面书籍,亦谓之曰好书。
让我们珍惜时光,励志读书,笃定前行,不负韶华,为建设一个书香中国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重庆能源松藻煤电公司永荣机械分公司原党委书记)
编辑:池莲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