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奶奶的“立夏”|马雪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05 16:38:08

作者简介:马雪芳,江苏省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美好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学习之星。上海市《快乐学习报》特聘执行主编、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论坛》特聘编辑。长期致力于小学生阅读、作文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发表教育散文、教育教学论文千余篇。


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立夏尝“三鲜”的习俗。这里的“三鲜”指的是地三鲜,即蚕豆、苋菜、蒜苗。

以前没有大棚,农民种蔬菜只能跟着季节走,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有时跟了季节也没用,遇到天气偏冷或偏热,该收获的蔬菜收获不到,蔬菜就枯萎了,完全是靠天“吃菜”。为了保证全家能在立夏这天吃上“三鲜”,奶奶真是煞费苦心。在“三鲜”播种完后,奶奶每天上菜地的次数明显比以往增多了。有时她看看“三鲜”上有没有虫子,有了就用手捉掉;有时她给大蒜松松土,施上一些鸡粪或兔粪;有时她在蚕豆的秆子旁插根小竹竿,再用稻草把蚕豆秆子与小竹竿捆绑在一起,防止蚕豆秆子被风刮倒。

眼看天要下大雨了,奶奶会赶紧去小屋拿张油布,轻轻地盖在一片绿油油的小苋菜上。雨过天晴,奶奶揭去油布,只听油布上积累的雨水“哗”地倾倒一边,但见小苋菜毫发未损。如果那年气温正常,那么立夏这天吃到“三鲜”就是三只手指捏田螺——稳笃笃了。如果那年在立夏前的一段时间气温偏冷,那么立夏这天吃到“三鲜”就很危险了。摘下蚕豆荚,里面只有鲫鱼眼珠大的豆子,还未成形儿;大蒜叶子虽是碧绿,可中间的蒜苗才探出头来;苋菜也好像刚钻出泥土的样子。但这些都不要紧,奶奶自有办法。

谷雨一过,奶奶在蚕豆地、大蒜地、苋菜地的四角及中间钉上三尺长的竹竿,再在上面覆盖上尼龙纸,用旧棕线把尼龙纸与竹桩的头扎住。白天,阳光透过尼龙纸,下面的温度明显比外围高了七、八度。晚上,气温下降,但“三鲜”地上的温度也比外围高几度。如此,十多天后,蚕豆荚里的豆子饱满了,蒜苗挺拔了,苋菜出苗了,绿油油的。

我现在想来,奶奶的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如今农村里遍地都是的大棚种植蔬菜的早期形态。奶奶虽然箩筐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在五十多年前就知道用这个可以让蔬菜提速生长的土办法了,她可以算得上是个种植蔬菜的土专家了!

立夏到了,奶奶拎了两只篮子早早去了菜地。在蚕豆秆上,奶奶挑圆滚滚的豆荚摘下;在大蒜地里,奶奶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了蒜苗往上拔,只听“吱”的一声,一根大蒜苗就在奶奶的手里了;在苋菜地上,奶奶用一把锋利的凿子拣长得齐整的苋菜挑下来。这天,一家子像过节一样围坐在一桌,桌上有放了些笋丝的蚕豆,有油绿酥嫩的清炒苋菜,有略带韧劲的酱油蒜苗,三样小菜清香、鲜美,加上一海碗清炖螺蛳、一碗清炖咸带鱼,这些让全家人吃得热气腾腾、津津有味。

后来,我才得知,我们这地方在立夏这天尝“三鲜”已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吃蚕豆,表示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豆”通“头一”;吃苋菜表示让危险离得远远的,“苋菜”通“铲险”;蒜苗,表示“算妙”,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意思。啊,原来立夏尝“三鲜”,里边还藏着这么多的文化密码!

今年的立夏已经来临,我们这里仍然有着尝“三鲜”的习俗,不过大部分人家早已不种地了,“三鲜”都去农贸市场买了。我想,奶奶如果能活到现在,看到现在有了大棚,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三鲜”,一定会有很多感慨啊!

编辑:邓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