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本王佐学为师
——评读第九届重庆文学奖作品《大唐廉相陆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11 16:06:08陆贽是谁?
前不久,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看到一篇文章和五分多钟的视频《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丨廉相陆贽》,得知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述了陆贽清廉为官的故事。
于是,我对陆贽这个原本陌生的人物有了兴趣,立即买了一本《大唐廉相陆贽》,一周读完,很有感触。
掩卷思索,陆贽的清廉思想、爱民思想已融入当代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新篇中,他的“廉能与民本”思想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
陆贽雕像
折戟沉沙铁未销:历史的缩影与镜鉴
陆贽出生的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在这变局之中,陆贽一出生便面临着“是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之问:是成为时代的一粒灰尘随历史的烟波浮沉?还是挺身入局成为力挽狂澜的股肱之臣?庆幸的是,陆贽选择了后者。
安史之乱时陆贽还在襁褓之中,但泾原兵变时陆贽已是而立之年。他扈从唐德宗,筹措军饷、督促勤王,一封《罪己诏》平息“四王二帝之乱”,直至还都长安。
而后他励精图治官拜宰相:选贤与能、反腐倡廉、均节赋税、治国强军,开创“贞元中兴”。
他的前半生让唐朝从折戟沉沙的历史沟渠中重新奋起,而他的后半生,却饱受宦官干政、朋党相争的纷扰,最终被贬忠州。
陆贽何以得志?唐朝何以兴?陆贽何以失势?唐朝何以衰?两者之间微妙的对应关系,让陆贽成为整个唐朝的一个历史缩影,而在这历史的倒影中,陆贽也用他的一生书写着历史的镜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一片冰心在玉壶:士人的精神与命运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将北宋张载的名言概括为“横渠四句”。这四句话,饱含中国士人的精神,而这四句话也成为陆贽一生最好的注解。
“为天地立心”:立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陆贽初入仕途,赈济灾民,晚年别驾忠州,悬壶济世。这是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为生民立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陆贽一生念兹在兹的悬命之所在。推行“均节赋税”,体恤下层百姓,民吾同胞,陆贽一生与民休戚与共。
“为往圣继绝学”:通榜取士,令天下举子为之振奋,得士之盛,人尽煊赫。又有《陆宣公翰苑集》立言以传世,不负所学,经世济民。
“为万世开太平”:陆贽被称为王佐之才,生前辅佐唐德宗开创 “贞元中兴”,这也为后续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陆贽的一生也折射出封建王权背景下士人命运的悲剧性。从屈原到魏征,直言进谏是士人风骨之所在,陆贽一生不畏王权犯颜格君,这也间接导致了他最终触怒龙颜,贬官千里。虽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宦海沉浮的背影依然显得壮烈而悲情。
青鸟殷勤为探看:文学的寄情与共情
历史学家关注因果,文学家关注人性。
作家秦勇在《大唐廉相陆贽》一书的写作中,有历史学家般古今兴亡的独到见解,更值得称奇的是,作家本身穿越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直达当事人陆贽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的洞微观察。
无论是寒窗苦读的取仕经历,还是初入仕途的沉潜与历练,泾原兵变时他临危不惧,被贬忠州后他淡泊明志,作者时而寄情于这位往圣先贤,时而又与之共情,从华亭鹤鸣到鹤唳长江,无不伴随着作者与陆贽跨越千年的悲欣交集。
正是这种对人物寄情又共情的独特写作方式,才让读者有幸追逐陆贽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走向更为宽广的历史时空,和更为动人的精神世界。
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使得本书的写作更显出人性的质感和历史的温度。
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代的传承与启示
时至今日,陆贽的精神,也依然伴随着我们。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谈到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时所引用过的一句陆贽的名言。道出了顺应时势,积极应变的重要性。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中,曾引用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名言,道出生态文明的真谛。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引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陆贽的名言“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来倡导民主思想与忧患意识。
丹心一片照汗青,大唐廉相陆贽,其实从未走远!
编辑:向俞璇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