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着力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治理能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16 14:39:4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随着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好从“应急管理”到“应急治理”的转变,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高校应急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重大风险、处置突发事件、保护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职责。增强高校应急治理能力,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动态清零”总方针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部分高校暴露出应急领导机制不完善、应急准备不充分、制度保障不健全、数字化应急能力有差距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应该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能,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完善高校应急领导体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应急领导体制,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让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使高校应急治理的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一是要突出高校党委在应急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践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高校党委在疫情形势判断、防控决策、应对处置等方面采取了有力举措,体现了责任担当。当前,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高校党委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实现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双胜利。二是要严密高校党委的组织体系。学校党委要落实党管安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健全组织体系为切入点,发动各方力量加强应急治理体系的理念研究和系统思考,在全面系统剖析学校安全管理体系短板的基础上,构建好应急治理的“四梁八柱”,理顺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的应急治理体系,增强部门和院系之间的联动活力,形成综合协调、情况排查、物资保障、教学监督、宣传引导、信息报送等分工负责机制,做到制度更健全、分工更合理、管理更有序、落实更到位。

全面强化高校应急准备。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实践证明,高校发生的许多突发性事件是可以通过事前预防得到控制的。要树立以“防”为主的治理理念,把“应急准备好了没有”作为检验应急治理的标尺。一是做好预案准备。高校要重点结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全面梳理校园风险点,结合实际制定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包括重大疫情、校园火灾、饮食安全、实验室安全、网络诈骗等突发公共事件,要避免预案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情景设计欠缺、动态管理滞后等问题,提升应急实战效能。二是做好队伍准备。安全员网络是风险信息传递与应急处置部署的有效渠道,要构建“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安全员网络架构,建立完善“第一响应人”制度。专业安保人员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核心力量,其数量与质量是防范校园治安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安保队伍建设,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专家队伍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队伍,可根据突发事件种类相应建立专家库,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包括心理救助在内的专业咨询。三是做好资源准备。这轮疫情防控暴露出部分高校在物资储备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因此要从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加大医疗卫生、监控网络等投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拓展物资供应渠道,确保校园基本民生保障平稳运行。

推进高校应急治理制度化建设。欲工作有序,须制度先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更重要的是依靠法治。没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要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应急治理工作都是空谈。因此,高校必须健全完善应急治理制度。一是提高校内应急治理相关规范或制度文件的质量。学校法律事务中心应依据前文所述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上位法,牵头对应急治理相关文件进行合法性与合规性审查,并建立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和实施评估制度,对制度执行中产生的不同理解或有异议之处予以及时解释。二是建立应急管理规范性文件“废改立”长效机制。要根据依法治校与学校应急治理实践发展需要,及时清理完善学校安全管理与决策、职能部门和院系安全管理实施细则、问责追责机制等有关应急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动态化、信息化管理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及时公开,同时要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治理工作依法开展,落到实处。

打造高校数字化应急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当前,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优势,更应当强化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支撑,把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整理功能升级为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功能,建设突发事件精准信息平台,全面排查风险,找准重大风险,有效化解风险,切实提升突发事件预判、响应和处置能力。一是树立大数据治理理念。高校党委及相关应急管理工作者要树立大数据时代下的突发事件应对理念,培养大数据思维,提升管理人员的大数据意识。二是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要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常设化,培养专业的新闻发言人,联合学校、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力量,提高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水平,最终“拿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三是建好应急设备系统。要建设与应急预案匹配适用的软硬件设备系统,打破校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建立大数据信息资源库,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实现校内信息数据共享,满足各部门有侧重、全方位的信息收集需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高校可以考虑建设校内预警、指挥调度平台,实施突发事件应对平台的集中调度指挥。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成员)


编辑:陶一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