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第四批)⑦
合川区太和镇:坚持党建引领 共建“共美太和”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17 14:07:51编者按: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生动展示全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七一网)面向各区县(镇街、村),市级部门(处、室)广泛征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希望各区县(镇街、村),市级部门(处、室)踊跃投稿,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七一客户端(七一网)今天推出第四批第七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太和寓意太平祥和之地。太和镇位于合川区西北部,始建于公元1748年,辖区面积156.71平方公里,辖21个村、3个社区。全镇户籍人口8.1万人,设有3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212人,城镇化率57.8%,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先后荣获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2019年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7月被中共重庆市委授予“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近年来,太和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和·美”太和党建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努力建成“绿色家园·共美太和”。
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和·美”队伍。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重任。太和镇把镇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一支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强队伍,优结构。选优配强145名村(社区)“两委”干部,24个村(社区)书记、主任全面实现“一肩挑”,“两委”干部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建机制,增能人。全面开展“筑巢引凤”引才工程,从区内外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中广泛招聘本土人才,及时将优秀本土人才选进村(社区)“两委”,研究出台本土人才招聘培养办法(试行)、实施轮岗锻炼机制,将新招聘本土人才安排到智慧蔬菜大棚、黄桃实践基地等集中开展为期1年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转作风,提效能。在全镇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中深入实施“抓党建、促落实,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开展晒工作责任、晒任务清单,比工作实绩、比群众满意度的“双晒双比”活动,采取周调度、月通报、季排名的方式,督促党员干部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干事劲头。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和·美”人文。振兴传统文化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太和镇坚持以当好乡村精神家园的“建设者”为己任,切实以红色文化铸魂、以传统文化培根、以文明新风塑形,培育文明乡风,筑牢乡村振兴文化根基。充分挖掘蚕桑—丝绸、马门溪恐龙等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推动蚕桑—丝绸文化博物馆、马门溪恐龙考古遗址建设,进一步厚植历史和人文底蕴,提升人文软实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百姓茶馆等阵地开展“文明乡风,‘和·美’太和”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乡村新气象、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打造“和·美”城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大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完成“四好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通畅公路62条,通达公路14条,安装波形护栏1800米。有序推进太和卫生院迁建工程、兴隆河太和段(一期)综合整治工程、2000亩竹海湿地公园、涪江防洪工程等项目,着力打造功能齐备、宜居宜业、街靓景美的区域中心小城镇。实施建成区靓化工程,推进街面立面改造。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违法建筑整治,优化城市空间规划,累计拆除“违建”近5000平方米。实施道路、管网等市政设施修复更新,改建标准化垃圾转运站1座。优化场镇环卫作业机制,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优化村庄环境。建立农村垃圾三级清运体系,在高速快速干道、国道G351太和段、重要县乡干道、农村大院安装太阳能路灯。完成农村危旧房整治提升308户、实施危房改造323户、完成农村改厕3860户,创建135个“美丽庭院”,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显著提升,努力建设处处皆桃源、户户居景中的合川最美乡村。
推动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和·美”产景。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太和镇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牵引”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产业机制不断优化。构建“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一目标,搭建“党支部+合作社+业主+贫困户”平台,构建“租金+股金+薪金”脱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股金+薪金+创业基金”移民利益联结体系,为共抓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机制基础。特色品牌不断做强。按照“党委支持、集体组织、企业主导、群众受益”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绿色发展定位,结合地域优势,坚持特色带动效能,用好用活项目资金,建成仙桥村科技蔬菜智慧大棚14个43900㎡,发展“太麻佬”品牌花椒产业1840亩;建设“姚大叔”“祥桃”等黄桃智慧种植示范园区1000亩。产业发展不断融合。打造“三月看桃花、四月赏桐花、五月吃鲜笋、七月品黄桃、冬季赏茶花、全年观竹海”的四季农旅融合景观;推进复兴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打造丝绸、白酒观光园,充实工业旅游项目,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条和就业机会留在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和·美”太和。太和镇党委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卫生健康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做深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区—镇—村社+治理小单元”的“3+1”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院落长、安全员、宣传员、调解员、信息员的“四员一长”工作队伍;建立“24+N”模式,每个网格内建立网格红细胞,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促进基层和谐,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5.6%。做实社会保障。推进“党建+民生”社会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1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全面保障儿童权益,落实党支部全覆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筑牢社会救助底线,做到“应保尽保”,切实提高救助实效。做强教育医疗,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全镇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现代教育设施设备达到国家标准,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攀升新高度。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太和卫生院迁建工程,21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3星及以上标准,群众就医环境持续改善。
特别提醒:
100个重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投稿通道——
https://m.12371.gov.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seekArticleDetail/3/402209.html?isShare=tru
编辑: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