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品味荀子说“借”及其他|周丁力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20 14:28:00

人生行走在世,我们常常发现资质相似的人中间,有的人相对走得好一些,有的人相对走得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否能够恰当、巧妙地借助于外物和外力。

荀子在《劝学篇》里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段议论说的正是一个人善于借助他物、外力的妙处。

荀子紧接着又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性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与外力罢了。

在这段话中,“假”就是“借”的意思。这两段关于“借”的言论真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由此可见,人生里有很多东西、很多能力其实是可以借来的。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只凭一己之力,不借助他物、他力,大约难以走好、走远,也难以成就事功。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干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于会不会借?

只要做个有心人,人生中可借的东西是很多的。窗外的树、小区内外的花、远山的身影、天边的云彩,虽然并非我所有,但目光触及,借来一观,心有所动,于是那树与花,那山影与云彩就成为我眼里、心中的景象,娱我身心,为我所拥有。这目光所至的获取,似乎就变他有为我有,这正是善借的妙处。

他人书架上的某一本书,他人也许尚未通读,借来一阅,可滋润自家心胸。在阅读期间你就欣然成为别人那本书的主人。书虽然最终是别人的,但那书中的知与识却通过借阅的方式成为自己的。借人的书读,常常是最有效的读书,何乐而不为呢?

公园里有景。那景致虽姓公,但你倘能观之心动,或者用笔将其绘到自家纸上,不然就以园中景为背景,摄入自己的照片里。于是,“公”就变成了“私”,这难道不是一种特别的“借”?更妙的是,借景不像借钱借书,借景不用还。

听人讲课、作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声声入耳,他所讲的透彻的道理本为他所有,但我用自己的耳朵聆听过来,可开阔自家视野,可充实自己的大脑与心胸。这种变他有为我有的“借”,实乃人间快事。

当然,狐假虎威、拉大旗为虎皮、恶意举债、巧借名目、借刀杀人也是借,但此类“借”着实可恨,不可为。

荀子所说的君子“善假于物也”,说白了就是聪明人善于借,且借得恰到好处。人在一生中,难免借光、借景、借书、借钱、借路;借东风、借力打力、借一步说话;借问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借得南山远,情怀自辽阔……

归根结底一句话:人的一生中,一些拥有,特别是心灵的拥有,其实是借来的,会借、善借,才可能成就较丰富的人生。

编辑:陈呈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