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花季说槐|林在望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25 10:52:06作者简介:林在望,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重点人才库成员,知名评论员。
作为一种常见的树种,它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说文解字》记载:“木也,从木鬼声。”它材质细密,功用多样,可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这些说的就是槐树。槐树你一定不陌生,可说起它的文化内涵,或许你不大清楚。
古籍中频频出现槐树。《山海经》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懂槐朋友告诉我,槐树能生长于较冷气候和贫瘠土壤,根系发达,抗风耐旱,易成活,生长快,寿命长。居住低山地区的人们多以种植槐树为薪炭林。据说,被砍掉树干的槐树到了第二年便会分发出数根小树,粗壮茂盛。不管经历多少次砍伐的伤痛,槐树都能在最短时间内焕发新的生机,默默地生长着,继续为人们提供燃料资源。这是一种以德报怨的精神,令人震撼。
“槐”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象征忠诚与信义的政治含义。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在中国古代,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植有槐树。据说汉宫中就有很多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有“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之句,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
周末,乡间放松身心,环顾道路周围,槐花开得正艳,成束成串,垂垂落落,满眼皆是美景。远离喧嚣的市区,徜徉在花海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返程到山脚向高处望,只见槐花迎风招展,远看似朵朵白云飘在山间,近看身前几米开外的槐花,色泽洁白如玉,蜂舞蝶飞其间,只觉煞是可爱,心生欢喜。
当医生的朋友告诉我,槐花味苦,性微寒,无毒;已开者为槐花,未开者为槐米,其果为槐角,入药可生用、炒用、炒炭,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的功效。对血热出血、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喉痹、失声等均有作用。我原本就欣赏槐花,听了朋友的介绍,更是加深了对槐花的好感。
《本草纲目》记载:“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入药炒用。”《医林纂要》认为,槐花有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的功效,对其评价颇高。如今,槐花多用于肝热目赤、溃疡性结肠炎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槐花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皂苷类、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所含的芸香苷及槲皮素能减少血管通透性,使毛细血管恢复正常的弹性。
总的来说,槐花可谓内外兼优,论外在,颜值出众,可观看养眼;论内在,除了供人食用果腹,更重要的是可以养生保健。单单从饮食的角度来讲,槐花可以泡茶、酿酒、产蜜、烙饼、制馅,还可以做槐花糕等等。就食疗养生而言,用途也广,如槐花炒鸡蛋具有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的功效,槐花炒里脊具有清肝明目、补虚止血的功效,槐花饺子具有清肝健脾的功效,槐花米糕可以清热凉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古人眼中,槐花是吉祥物;从中医的角度看,槐花入肝经,可清肝泻火,可谓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健康好礼。我国食用槐花的历史很长,民间“食槐”既普遍又流行,老百姓公认它是健康美味的野菜,都喜欢把槐花当作烹饪食材来用,做成各种各样可口的美食。
转眼又到了吃槐花的季节,出门常看到有人举头采摘,许多人喜欢用它包包子、包饺子,我们家除此之外,还用槐花做裹面。说起槐花裹面,我想起了多年前的家事。
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母亲给我端上热气腾腾的槐花裹面。我一见又是她的“老把戏”,马上就感到没了胃口。可是当她告诉我,她是白天从铁路走过时采的,我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大概是外公患有高血压的缘故,母亲从不惑之年也开始被高血压困扰,尽管常常觉得头晕不适,可她依然故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地为生活奔忙着。她总觉得自己身子好,扛一扛就过去了,没什么大碍,没有一点“坚持服降压药”的认知和自觉。
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这病突然来了个大爆发,向来体质良好,连吊瓶都没打过的母亲住进了医院。那段日子,看见她终日恶心想吐,吃不下睡不着,顿顿只能勉强喝点稀粥,我失魂落魄,寝食难安。
母亲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勤俭持家,一辈子操劳辛苦,竟然在中年遭此大难。况且,当时我刚毕业,虽说手上也有一点积蓄,但毕竟刚出社会,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开始贴补家用。
想到这里,背着她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出来了。我不知道也不敢去想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世界仿佛突然变得安静下来,我满脑子都是她的病,满脑子都是她的脸,满脑子都是对于病情好转的期盼。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仍然摆脱不了虚弱的状态。她除了上厕所,整天卧床,下床解手的时候,必须靠一根棍子撑着身子。刚刚50出头的母亲啊,在那个时候看起来俨如一个邻家老太。
后来母亲恢复得不错,总算挺过来了。她不但行动自如,而且像以前一样变着花样做饭,我应该感到万幸和知足了,怎么还能像以前那样无视她的劳动成果呢?我一边嚼着槐花裹面,一边想象着母亲白天拖着怎样虚弱的身子来到树下,踮着脚攀枝采花的情景,心中便涌起一股难言的酸楚。
母亲是60年代的人,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又早早地承担起家务,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外婆,她当然知道槐花是一道天然的好菜。我向来对厨艺没有什么研究,问起槐花裹面的做法,母亲很耐心地讲给我听。
母亲告诉我,做裹面和做蒸面有点像,先用小火把面粉炒熟盛起来,然后把焯好的槐花放进锅里炒香,最后把面粉洒到槐花上一起蒸,还要记得拿铲子翻一翻,让槐花和面粉充分粘黏到一起就可以坐等出锅了。槐花裹面,入口是软绵绵的,透着花香,虽不能佐餐,但至少可以充饥。
我吃过一些大餐,也享用过一些特别的美味,可比起槐花裹面,它们似乎都缺少些什么,吃过即忘,仿佛是过眼云烟,轻易不会惦念。
饭桌前,某个时刻,我突然停止咀嚼口中的槐花裹面,端碗持筷的我,一动不动,硬生生地愣在那里,好一会儿,形似雕塑。伴随着淡淡的芬芳,我若有所思,遥想过去青黄不接的年代,就是那长在路边或开在山上、珊珊可爱的槐花,救济了几代饥肠辘辘的穷人,也见证了母亲一年又一年攀枝采花、深沉浓厚的爱。
过去的几年中,我常常因为自己的境遇和人生的风雨而感到苦闷,却不懂得对一个儿子来说,有母亲陪伴他的日子就是他今生专属的幸福,哪怕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
在那些青涩的年纪,内心总是生长着一些美好的愿望。天增岁月人增寿,活到今天,心已变得简单、纯粹。我多么希望今后的每一年,在槐花盛开的时候,都能吃到母亲亲手采花、做出的槐花裹面。对我来说,那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味道。
编辑:刘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