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丨鱼水情歌是这样炼成的丨谭大松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26 15:34:22“太阳落了土,周书记喝杯酒再走。”
“我还要赶回去协调一个家庭纠纷,这杯酒记在账上。”
立夏才几天的黄昏时分,挽留声回荡在海拔近800米的重庆市万州区泉活村缭绕的云雾里,犹如婉转的歌谣。
5月11日下午5点钟,万州区下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在泉活村开完“龙门阵会”,已是夜幕降临。在和与会人员告别时,有人叉开双脚挡在他前面,有人拉着他的衣袖迟迟不松开,执意要留他吃晚饭。
手心手背都是肉
隶属重庆万州区九池街道的下场社区,坐落在万州城区七公里处凤凰山半山腰的坝子上,是九池街道以前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下场社区户籍人口相当独特,800余人散住在九池街道的7个村或另外2个社区,距下场社区10余公里的普安村有200余人,海拔最高的泉活村超过800米。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不能只盯向下场场镇乡亲的油盐酱醋茶,还要时刻想到散住乡亲的吃喝拉撒。”2010年刚接手下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周世银,就对下场社区干部说道。
风风火火的周世银说到做到,携手同事,进村入社,挨户对接,又几经围坐圆桌前,终于碰撞出以“零距离”换回凝聚力的火花。
“赶快给我滚出来,不然我就捅破门窗。”2018年严冬时节的一个晚上,静谧的普安村普安桥附近,突然有人大喊大叫,紧接着是急促的捶门声。
张仁富参与户籍改革后,也成了下场社区居民,却一直没有离开紧邻普安桥的老屋。喊叫声、捶门声传到他这个下场社区网格联络员的耳里,他迅即直奔过去。
原来,住在离普安桥很近的那位间歇性精神病人旧病复发,疯疯癫癫地在邻居家门口胡言乱语。这病人征地拆迁后户口转到了下场社区。眼见病人额头青筋突暴,月光下挥舞的凶器闪着寒光,邻居家的留守老人吓出一身冷汗,紧闭着大门不敢吭声。
张仁富站在离他几丈远的树下,不敢轻易独自上前把病人引回家,一个电话打给了下场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世银。情况紧急,周世银当即报告了派出所值班民警,又通知夜间巡逻队员,一同头顶呼啸的寒风和冰冷的月光,风一般奔赴现场。姜友谣、邓敏、何良秀等下场社区干部也骑上摩托车,闻迅追了过去。
“哪个敢上来,我就砍死他。”大喊大叫的病人,眼里的血丝如同着了火。
周世银和他的同事、巡逻队员缓缓移动脚步,步步靠近病人。说时迟那时快,趁病人望着房顶喊叫时,周世银猛地跨步上前,使劲抱住他,其余几个人也冲了上去,取走了他手中的凶器。不一会儿,民警火速到场,众人拾柴火焰高,才把病人送进医院,不可预见的风险最终风平浪静。
捡个儿子胜亲儿
再远的行程,再高的山岭,在下场社区干部的脚下,也是“零距离”,他们总会骑着摩托车,或坐着公交车,或步行一两个小时,进村入户,巴心巴肠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下场社区将近一半的五保老人分散供养,下场社区干部更是对他们牵肠挂肚。这些舍不下山花野岭的五保老人,却被下场社区干部“零距离”的火焰温暖着。
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杨大荣,部队服役转业后,被城区一个单位聘为驾驶员,2007年又被该单位解聘,不久妻子也和他分道扬镳。在突袭而来的现实面前,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满城打听招工信息,要靠双手赚钱养活自己。
令人痛心的是,杨大荣在求职路上却不慎摔成二级残疾。他又不得不回到生他养他的老家凤凰村3组,把户口落在下场社区。父母分给他的两间房屋早就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他就暂住在身患重病、家境贫困、讨不上媳妇的弟弟家中,不久弟弟因病去世,留下他孤身一人住在弟弟那两间风雨飘摇的房屋里。
丧失劳动能力的杨大荣又心存安慰,因为下场社区干部伸出热情的手臂,为他申请办理了低保,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世银主动帮扶他,人间的温暖又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初次走进杨大荣的住房,周世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年久失修的砖瓦房破烂不堪,阴暗潮湿,可谓晴天风吹过,雨天漏成河。周世银当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对杨大荣说:“去场镇上住,我来想办法。”
周世银很快就在场镇租到一套60平方米的套房,又东奔西跑筹集到10000余元资金,刷新了墙壁、地面、厨房和卫生间等,平整了房前的地坝。杨大荣看了这装潢一新的套房后,满心欢喜,可一觉醒来却变了卦,说什么都要回凤凰村3组。无论周世银如何劝说,倔强的杨大荣都油盐不进,打死也不搬迁。
周世银唯恐杨大荣那住房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哪天突然倒塌威胁到杨大荣的人身安全。于是,周世银又和凤凰村干部一同向上级反映,争取相关部门资助,在原宅基地旁重建了50平方米的新房。乔迁新居那天,杨大荣笑如春风,感激得热泪挂在眼眶。杨大荣说:“我这辈子捡到了一个儿子,周世银胜过好多人家的儿子。”
“杨大荣碰见了好时代,遇到了大好人,不然他的晚年哪有这样大的福气。”杨大荣的邻居既真心羡慕,又交口称赞。
“融通心灵的‘零距离’这把钥匙,撬开了下场社区鱼水情深的大门。”九池街道组织委员道出了下场社区零距离变凝聚力的秘诀。
有“娘”的时光像个宝
大学毕业的程璐,这位下场社区的“90”后干部,主动认领九池村的周静茹当孩子,不是妈妈胜似妈妈,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小静茹的父母因打工相识,在未办理结婚证的情况下,有了小静茹。2019年12月,小静茹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离世,这让家在远方的小静茹母亲,在极不情愿背负3万元的债务下,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场风波如滚石碾压,让小静茹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度的重创,成天萎靡不振。
正在小静茹伤痛不已时,未婚姑娘程璐站了出来,爱抚地对小静茹说:“茹茹,我就是你‘妈妈’,听‘妈妈’一句话,抬起头来,好好读书。”
小静茹木然地望着程璐沉默不语,心情沉重的程璐又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妈妈’,你就是我的‘女儿’。”
程璐格外地关心她的这个“女儿”,每逢“六一”儿童节,就给她买新衣服,她生日那天,给她定做生日蛋糕。“女儿”生了病,她陪同她进医院看病抓药,掏腰包为她买营养餐。她把联系电话留“女儿”的班主任,说涉及周静茹的事就找她。她不时走进学校,或与老师对接,或参加家长会,配合学校消除“女儿”心灵的伤痛,为她的学习加油鼓劲。在程璐爱的摇篮里,有“娘”的小静茹也像个宝,如同坐上快乐的飞车,童年里唱着幸福的歌谣。
“如同娘家人‘零距离’和乡亲们打交道,是下场社区干部吹向大山村的一缕暖风,这股暖风奏响了一曲曲山村鱼水情歌。”九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小平点赞道。
桐花村上过中专的邓小燕,户籍也在下场社区。命运对她似乎极不公平,滚过的岁月里,她却在与“老病号”长期服药的苦闷抗争,丈夫也不幸摔成肢体二级残疾,夫妻俩又要抚养孩子,家里的生活可是困境重重。她没有因此屈服,巴望着遇到好人拉一把。她果真遇到了好人,这好人就是下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姜友瑶。
“我是你的‘娘家人’,你莫害羞,有困难说出来,我会设法帮你的。”春节前夕,姜友瑶去桐花村看望她结对帮扶的“亲戚”邓小燕,对她说道。
邓小燕低着头,一会儿才说:“吃低保丢人,我想找事做,靠自己养家糊口,无数趟跑进城区,哪里有门路。”
性格开朗的姜友瑶,一脸和善的微笑,瑶姐的称呼也就传开了。她把邓小燕的愿望铭记在心,多少个深夜匍匐在就业网上,在静谧的灯光下查看招工信息,一有适合邓小燕的工种,就心急火燎地上门推荐,却是一次次失望而归。
两年的时光悄然而逝,邓小燕依旧待在家里无事可做,急得如火烧心。脚板跑起茧子的姜友谣,也没有冷却她那颗滚烫的心。当听说城区一家茶楼招聘保洁员,她又义无反顾地顶着酷热,去找茶楼业主推荐邓小燕。不巧的是,那天茶楼业主在外出差,她就寄宿在亲戚家里,第二天下午才见到茶楼业主。慈善的茶楼业主见她帮助别人那样的真诚,又十分同情邓小燕的家境,欣然聘用了她。
茶楼除提供食宿,购买养老保险,还有3000元月收入揣进腰包,邓小燕如吃了蜜糖甜滋滋的,毅然申请退出了低保,还逢人便说:“我这碗饭是‘娘家人’瑶姐帮我端上的,再吃低保,对不住谣姐呢。”
春满大地暖风醉,情到深处自然浓。下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陈列室里,存放着“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庆市和谐示范社区”两块耀眼的奖牌,这是下场社区干部用脚步和汗水孕育的光环,光环的背后蕴藏着他们炼成的鱼水情歌,那样的铿锵,那样的动人。
编辑:李微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