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迟戴的红领巾也“出彩”|马雪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27 11:38:16作者简介:马雪芳,江苏省常熟昆承湖外国语学校美好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学习之星。上海市《快乐学习报》特聘执行主编、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论坛》特聘编辑。长期致力于小学生阅读、作文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发表教育散文、教育教学论文千余篇。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不由想起了几十年前上小学五年级时那个六一,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这天,因为在这个儿童节我们班级的同学都佩戴上了红领巾。
那天晨会课上,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李老师宣布,从今天起,我们五年级的学生都是少先队员了,等放午学回家吃饭,家里有红领巾的同学就可以戴上了,没有红领巾的同学让大人去镇上买。
这天放午学一回到家,我就问奶奶二哥戴过的红领巾有没有放好?奶奶记性好,说放好的,在她床头的一只铁皮洋油箱里。说着,奶奶一边在饭单上擦手,一边去床头,“啪”地揭开洋油箱的盖子,搬去上面一叠在自家织布机上织的头巾、鞋面布,果然有一条虽有点褪色了,但折叠得平平整整的红领巾。我从奶奶手里接过红领巾,骄傲地告诉奶奶:“奶奶,从今天开始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啦!”但奶奶听了我的话,并不为我高兴,而是说:“唉,你二哥读一年级就是少先队员了,你怎么读到五年级要小学毕业了才戴上红领巾?我怀疑你在学校念书不太用功啊。”我知道奶奶实在是误会我了,就把我们班的学生怎么到今天才入少先队的前因后果与奶奶说了,奶奶这才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说:“哦,错怪阿四了啊!”
那时,我们读的是五年制小学。快毕业了,才戴上红领巾,故全班学生格外珍惜这突然来临的“荣誉”。之后,班级纪律更好了,大家学习也更认真了。我清楚地记得,自从戴上红领巾以后,我还在心里悄悄地确立了一个“信仰”——我要像李老师一样,长大后也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小学教师。那时,李老师是我们学校惟一一位公办教师,是从上海嘉定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我们学校的。公办老师每月领工资;吃粮不用种地,每月去镇上的粮管所买米;做饭不用灶头,用的是煤炉,煤球也是每月去镇生产资料部买。当时的农民是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我也向往啊。
虽然我的红领巾只戴了近50天就摘下了——升入初中学习了,但我心中的“信仰”没有一点减损,反而更坚定了。1979年7月,快高中毕业时,我们学校近一百个学生坐在两辆公共汽车里,前往县城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将近一个月后成绩揭晓,我校有10人在录取分数线以上,我是其中之一,我校达线率名列全县各校前茅,学校校长笑得合不拢嘴。最后我被江苏省苏州地区的一所师范学校录取。
今年正好是我师范毕业40周年。40年来,我一直把李老师作为我的“偶像”,始终像她一样坚持敬业、爱生、奉献。这40年里,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出版了几部教育专著,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发表散文、教育教学论文1500多篇;应邀至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及本省各地小学做习作教学观摩课、习作课改讲座及推进书香班级建设、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报告等100多次(场);也获得了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马雪芳名师工作室(语文)”领衔人等称号。
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信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感谢二哥的一条红领巾,把我引向了我人生中的诗和远方。其实,迟戴的红领巾也“出彩”!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