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朝天一阙|郭发仔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5-30 11:23:20

如果说重庆是一幅泼墨而成的山水画,朝天门码头无疑是其中耐人寻味的题跋。

山城重庆,山为体,水为脉,山水的逶迤与城市建筑的硬朗相得益彰,构建出一座城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旨趣。在这其中,朝天门码头,无疑是这座城市最细腻的毛孔。

南宋(1127—1279)偏安临安(即今杭州)后,为传达圣听至重庆,钦差溯长江而上,经此城门而入,故而此城门得名朝天门。

往朝天门码头走去,右侧的江水激流勇湍,巨大的水体掀起股股漩涡,浑浊的浪花此起彼伏,仿佛古战场上前赴后继的英雄。我很少见过长江,眼前的江水掬手可亲,浩浩汤汤、气势如虹,宽阔的江面上有鸥鸟倏地掠过,细小的白点很快消失在远方浑黄的水色中。站在长江边,我才发现我也不过一只细小的鸥鸟,或者一株缀在江岸的无名小草,在这涌动的江流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

据清代有关图经记载,朝天门建在长江边的一处高崖上,城门有双层,正门之外是瓮城,瓮城门向北,进入瓮城后右拐,才到朝天门的正门。正门朝东,与外城门呈直角。瓮城门额上有 “朝天门”三个大字,正门额上则刻有“古渝雄关”四个大字。

朝天门广场直插江中,有层楼高耸,梯次林立,犹如一艘整装待发、扬帆远航的巨轮,磅礴之气不下云天。在水岸驻足,江风习习,氤氲水汽中有阳光的微热。水泥堤坝下,江水轻拍,汩汩有声,绵柔得体而不失人间吞吐气息。最妙处不仅如此,左侧嘉陵江一路收拾涓流细水,在此处汇入长江。碧绿清澈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合二为一,两种不同品质的水流迅速变得兴奋起来,漩涡滚滚,沸腾一片,清与浊若即若离,形成“夹马水”风景,成为长江上“黄金水段”的罕见奇观,也被一些巴蜀网友戏称为“鸳鸯锅”。长江接纳了嘉陵江后,如同扩容的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穿三峡,通江汉,义无反顾东流去。而在朝天门码头停留的,是一艘艘各式各样的游船。也许是淡季,游船大多搁置,孑然的桅杆,斜挂的救生圈,在江风中徐徐飘舞的彩旗彩带,一起在长江翻滚的余波里微微起伏,如同许多个惺忪的梦。

在码头徜徉,江面的辽阔气象与码头的祥和景色,令人心胸顿时舒展开来,竟不觉想起朝天门码头的过往来。旧时朝天门码头为进出重庆的要道,各地入川出川的商贾、政要,甚至文人墨客,都要从此登船上岸,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人群如涌流的江水。赤裸上身皮肤黝黑的扛夫掮客在人群里穿梭,推车摆摊的小商走贩扯着喉咙吆喝,码头上的人声、涛声、汽笛声混杂,码头上最粗粝的场景演绎出这座古老城市最激情的生命力。“朝天门外路,路坦坦、走去声瑶京。悔年少狂图,争名远宦,为米孤征。”宋代诗人吕胜己的《木兰花慢·朝天门外路》写尽了诸多读书人为仕途行走朝天门码头时的复杂心境,也道出了熙攘人世间的曲折和心酸。

稍稍整理情绪,沿着石砌的阶梯上行,长江喧闹的水响一点点淡去。走过一条静谧的街道,但见一片错杂的建筑,依山就势散落。街坊两侧,大多是川东北建筑风格的商业店铺,经营各式特色小吃、土特产,一家紧挨一家,醒目的招牌或横悬门上,或竖立一侧,一些商铺还用三角彩色旌旗装点。我想,这片商圈也许是伴随朝天门码头兴起的。水利万物更利民生,长江通衢是入川最便捷的道,朝天门码头无疑是最佳的歇脚处。饿了吃碗重庆小面,渴了来杯盖碗茶,累了干脆咬牙打个尖。东奔西走的客,南腔北调的音,都在朝天门码头岸上的这片高地上拼凑成了平常日子里的江湖。

江湖是变动的,不变的是乡情。许多外地来客在重庆经营久了,家乡的情结愈加浓厚了。于是很多干脆把家乡也搬了来,在朝天门附近修建了会馆,其中最具规模的便是湖广会馆了。

湖广会馆离朝天门码头约莫几百米距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产物。会馆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以及四个戏楼,还有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采用明清四合院布局,屋顶结构或悬山,或卷棚或歇山,既承袭湖广等江南一带的民间建筑风格,又借鉴了重庆本土的传统建筑特色。会馆门廊等构件上,有各种题材的图案,如《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二十四孝》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有各种动物和奇花异草的装饰图案,或浮雕或镂雕,技艺精湛、栩栩如生。透过湖广会馆的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可见过去朝天门码头曾经繁华程度,也显现出重庆自古便是名流荟萃之地。清代赵熙《朝天门码头》诗云:“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诗中的重庆千回百转,山水相依美如画;重庆在诗中婉转流连,天地人和相映成趣。

时代变迁,历史是时间磨光的镜子,而朝天门,日益增加人文与自然的厚度和丰度,始终是这座城市厚重的底气。


编辑:周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