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实事求是”在实际行动中彰显力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6-13 11:41:24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是中青年干部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上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深刻阐述,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实事求是”是贯穿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基本线索。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源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汉景帝儿子刘德喜欢在民间收集古书典藏,然后认真勘校、编撰、整理成册。整个过程中,他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认知和解决问题,留下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史志美谈。唐代经学家、
历史学家颜师古认为所谓“实事求是”,即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即:务必得到事物的真实情况,并追求其中真谛。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思想
路线。我们既要善于抓住这个理论思想的引领力,更要针对现实矛盾和问题,善于抓住行动执行力,以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挽救了,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早在1919年创刊的《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同志就曾对“实事求是”作过有关论述。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出,“‘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我们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认识和抓住事物本质,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论述提升了全党思想认识,成为党的思想路线。
 这一理论思想来之不易——这是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路的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在无数仁人志士探求救亡图存真理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是无数
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在遵义会议重大转折之后党的领导集体精诚团结、力挽狂澜,于绝处逢生之处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认识的提升得益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学笃信《唯物辩证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生产劳动实践等。
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渐领悟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不只是桌椅板凳,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变化着的事物,对待变化着的事物,我们必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促进理论提升,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理论,并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活的变化着的具体实践。《实践论》《矛盾论》从另一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阐释,指导和推动发展了党的理论思想,指导和推动了革命斗争实践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从中进一步认识到:事物是矛盾的综合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力量。对此,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运用矛盾,转化矛盾,化解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逐渐创立,其精髓便是“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事求是”让党和国审时度势,在错综复杂的国内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并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工作,完成土地改革,进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实行男女权利平等,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留下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根据当时国情、国力、国运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赢得了伟大胜利,使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站稳了脚跟。
同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曾概括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事求是”让我们党和国家拨乱反正,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闭幕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内的揭林彪、“四帮”的群众运动。定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了新中国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实践伟大创造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可谓是对“实事求是”的一次
考察检视。在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振聋发聩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自此,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中,党中央对理论思想有了新的继承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解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这个阶段的伟大实践中,大家进一步体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条件下,针对变化着的矛盾和问题,遵循科学的发展运动规律,有力地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事求是”让我们党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任务,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尤显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战胜一系列重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到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变化,并
进行深刻分析,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准确研判,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等各方面的运行规律有了好把握,描绘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对各行各业各领域作出了周密部署。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既然确立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作出了部署,那关键就要依靠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真抓实干
。进入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思维能力相较过去已有显著提升,对于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问题本质、运行规律的能力素质以及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早已不成问题,但仍有形式主义等痼疾未除,面对矛盾和问题,少数同志习惯避责而不避险,卸责而不担责,诿过而不思过。面工作和任务,他们习惯浮在面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喊在嘴上,就是缺少落实在行动上,没能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没能做到“系扣子、钉钉子,聚焦锚定,久久为功”。
 试想,如果他们在推动党的事业中始终坚持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
新发展理念、切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具体实践中以强大的行动力、执行力,做到靠前指挥,带头示范,真抓实干,让“实事求是”的伟大力量得到彰显,那必定能够有力回应此前一些尚存质疑,必将能够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了避免那些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人被歪风挫伤,我们要善于发现、
培养、重用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人,善于鉴别、揭露那些“假空”的人。对此,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绩效评价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现代治理管理机制等。
 列宁曾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1日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正是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理论
丰富完善。在这次讲话中,他鼓励鞭策中青年干部要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和重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1日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由“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决定的,又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根本途径。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理论思想过不过硬,不在于是否熟悉名词概念,是否能背诵制度条文,关键要看能不能够奔着实际困难,锚定实际目标,结合实际条件,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给人民群众创造出实际的利益和福祉。
理论上的分析思考需要同实践中的转化运用相结合,让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相互
促进
推动。如果离开踏实行动,理论就会失去生命力量。“实事求是”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实事求是”须在实际行动中才更显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实事求是”从理论的学术殿堂走出来,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之中,融入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之中,让我们找到思想的指引,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

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实事求是”要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形势,要放在更大政治经济环境中去谋划、推动、发展;要结合不同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本质、问题变化之动因根源,所存在的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之特征规律,放在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中去具体推动解决落实。
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离不开“实事求是”,开创党的事业光明前景离不开“实事求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既把它作为理论思想之法宝,更应该当作实际行动之利器。我们不但要洞察问题、抓住关键、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更要躬身入局、撸袖实操、真抓实干。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讲真话、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诚如是,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编辑:冯驿驭 陶一晨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