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党刊人的“善境界”:“人生价值在于帮助别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6-15 14:23:24助力社区排查疫情、不遗余力地帮助疫情暴发初期在渝湖北籍人员解决住房问题、自掏腰包满足困难家庭想要一台电视机的愿望……
百事善为先,作为一名党刊人,同时身为一名志愿者,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编辑记者郑友助人之所困,帮人之所需,早已把助人为乐当作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14年来,正是在郑友的积极奔走呼吁下,30余家处在困境中的家庭回到生活正轨,超百人重拾生活信心,他参与募集的善款更是超过300万元。
4月24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江津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奋进新时代”2022年第一季度“重庆好人”发布活动在江津区双福育才中学举行。郑友榜上有名,被评为助人为乐“重庆好人”。
日常操守:不因善小而不为
时至今日,35岁的方远斌仍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和郑友的微信聊天记录。每每翻阅,总会有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正是因为郑友的雪中送炭,才让我觉得重庆是如此温暖”。
方远斌是湖北利川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找工作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他联系到郑友。
“能麻烦你帮个忙吗?我找了几份工作都被拒绝,一家大小都指望我,我真的需要一份工作,不论工资高低,哪怕临时工也可以。”2020年2月28日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愁苦不已的方远斌在网上给郑友的自媒体号留了言。
很快,方远斌收到回音,郑友答应帮他想办法,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
方远斌告诉郑友,前些年他在外地创业受阻,花光所有积蓄不说,还欠下不少外债,就连名下唯一值钱的一辆轿车也被抵押了出去。疫情暴发后,自己接连找了好几份工作,都因籍贯原因被拒之门外,网上投下的简历也石沉大海。
相仿的年龄,都来自大山深处,加上同样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方远斌的困境让郑友感同身受。郑友不住地安慰着他,还给他转了666.66元的红包,鼓励他直面困难。
次日一早,就在郑友不停地为方远斌寻找工作时,方远斌打来电话,说一家人又被房东下了“逐客令”,要求3月1日前无条件搬离。两个娃才上小学,妻子又刚动了大手术,雪上加霜的处境,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解决住宿问题迫在眉睫。郑友通过114查询号码,拨通了南岸区铜元局街道办事处值班室的电话,希望能一起搭把手帮帮他。在得知方远斌的不易后,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龙林帮忙协调到了住宿,避免了方远斌一家露宿街头的窘境。听闻方远斌掏不出“押一付三”的钱来,郑友二话没说,又立即转了3000元给他。
此后,郑友不仅在生活和工作上为方远斌加油打气,时常给他寄去老家奉节的特产脐橙,并好几次无条件地转款救急,还在方远斌面临司法败诉时,反复给作为律师的原告方做思想工作,让她撤销了诉讼请求。
与此同时,在郑友的牵线搭桥下,方远斌入职了九龙坡区石桥铺一家货运公司,主要负责车辆销售和驾驶员管理,月收入近万元。
“正是有郑友和其他好心人的倾力相助,我才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方远斌说,一家人由此决定长住重庆。
“不因善小而不为。只要我还有能力,我就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人。”郑友笑道,百事善为先,身为一名党刊人,行助人之所困、帮人之所需早已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做人准则:善心善事誉天下
“好言好语暖人心,善心善事誉天下。”14年风霜雪雨,14年初心不改,这是郑友的做人准则,也是他作为一名党刊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21年7月30日,重庆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很快,战斗号角吹响,郑友所住小区丽景社区要在3天内完成60幢房屋7286户人家的排查任务。当天下午,深知基层工作繁重的郑友,主动给社区党委书记谢和群打去电话,要求再一次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次日一早,郑友放弃周末休息,带着妻子一道,和先前当志愿者时一样,早早来到社区办公室,拿着纸、笔和手机,开始挨家挨户地电话排查。
渴了,就喝口水;累了,就打个盹;饿了,就点个外卖……电话排查是一件既繁琐又枯燥的事情,每天要打100多个电话,郑友打得口干舌燥,常忙到深夜才回到家中。
2021年11月,新一波疫情袭来,向来热心的郑友又一次加入到丽景社区的抗疫志愿服务队伍。
11月6日,正专心电话排查的郑友,不料肾结石突然发作,疼痛难忍。社区人手紧,志愿服务工作才进行到一半怎可丢下?顾不上疼痛的他,任由汗水大颗大颗地流,直至打完所有电话才于凌晨赶往医院输了两瓶止痛药水。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郑友不仅带着妻子一起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还积极发动家人、邻居、朋友一起,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全靠志愿者身体力行地一个个打电话、一家家去摸排、一张张贴通知,才让辖区的疫情防控‘防护网’织得更细密。如果仅靠我们的工作人员,这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谢和群说。
为彰显榜样的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郑友顾不得个人安危,深入战“疫”一线,采访挖掘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抗疫先进典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牺牲的民警潘继明、“逆行”在湖北前线的战疫“夫妻档”刘煜亮和徐瑜、夜以继日辗转全市12家医院会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达300余例的王导新等。
其中,渝北区公安分局两路派出所教导员曾淑俊的感人故事经郑友实地跟踪采访报道后,曾淑俊先后荣获全国“公安抗疫巾帼先锋”、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称号。
《当代党员》随后重磅推出的“战疫特刊”《中国力量——庚子年战疫全景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并成功入选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
“这是一名党刊人的应有之义。”郑友如是说。
人生愿景:目光所及皆美好
“人生价值不在于超越别人,而在于帮助别人。”在郑友看来,只要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美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4年他始终如一,用仁义和大爱默默无闻地续写着助人为乐的好人篇章。
居住于大渡口区金泰路的颜怀兵,身为一名保安人员的他,谈及郑友,有着说不完的感谢话。
2017年9月,郑友在采访中获悉颜怀兵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女儿梦想拥有一台电视机帮助纠正普通话发音后,除了将随身携带的数百元现金交到颜怀兵手上,还于次日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崭新的彩色电视机送了过去。
郑友的妻子在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任教,颜欣的妈妈李海萍在学校厨房帮工。除了叮嘱妻子在工作中给予关照之外,郑友还多次让妻子给李海萍买衣物。
奉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虽然有劳累也有辛酸,但郑友收获的更多的是感动,是快乐。作为一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奉献大爱的党刊人,他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他人、温暖着社会。
渝北区沙坪镇石油大院的苏培玲,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幸被确诊为骨肉瘤且全身扩散,不仅婆家要赶她出家门,连娘家也不愿接纳她。走投无路的苏培玲只得通过微博求助。
经过郑友协调,不仅双方父母表态愿意扶养苏培玲,郑友更是寻得九龙坡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支持,派专人专车将她接到医院免费治疗。而在她安详离世后,郑友帮忙联系灵车,支付了1600元费用,并买了10个花圈,合着她的遗体一起送到了100多公里外的铜梁老家安葬。
垫江县新民镇8岁女孩董文洁患上白血病,正是因为郑友的呼吁,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在引发市领导关注后,2012年12月5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20救护车开到垫江,将她接至重庆开展救治。如今,当初倍受病痛折磨的董文洁出落成嫣然少女,2020年,更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庆交通大学。用匡红梅的话说就是,如果不是郑友,女儿的坟头草都不晓得长了好高了。
四川阆中的夏玉兰,龙凤胎儿子出生时夭折女儿病危,她靠着售卖气球筹钱。郑友介入后,两天时间便募得35万元善款,解决了他们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在夏玉兰心目中,郑友是他们一家永远的恩人,正是得益于郑友的帮助,女儿才化险为夷。
……
热心故事远不止如此。
疫情期间,为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温暖,郑友发动重庆富力凯悦酒店、重庆学森人力公司等爱心企业,带着月饼、牛奶等中秋节礼物,先后对丽景社区近20户困难户、空巢老人及残疾人进行了走访慰问。
作为一名媒体人,郑友长期奋战一线,弘扬社会正能量。迄今,他独家挖掘采写了“时代楷模”杨雪峰、“无腿村医”李菊洪、“新时代忠诚为民的好民警”冯中成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10余人。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