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丨长江游泳忆往昔丨熊刚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6-21 10:01:26汪昌隆/摄
生生不息的长江,奔流至此,一展大江大河的雄阔之姿,给万州发展以滋养;川江水域,激流险滩、一泻千里的豪迈激越,铸就了万州人艰苦卓绝、千回百转、向上而生、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
江风阵阵,浩浩江水,给盛夏的万州城平添了一丝清凉。长江,万州人的天然游泳场;长江游泳,乃万州人消夏纳凉的一大乐事。一年四季,我们数着日子盼望着夏天的到来。夏天一到,我们总会去长江游泳,享受搏击风浪的快意。由于长江水系上游雪山融化,江水冰冷刺骨,父母总要带我们去长江里“冰镇”一下身上不少地方长出的痱子。
孟学箴/摄
老万州人把长江游泳叫做“下河洗澡”,把不会游泳的叫“旱鸭子”。上小学二年级那年,我随哥哥们来到南门口河坝,开始下河游泳。没涨水的时候,南门口河坝有一个浅浅的沙滩,沙滩和趸船合围的水域,就是我们游泳的地方。江水上涨后,南门口的大梯子就是我们下水的地方。最初,我在江边水浅的地方,猫着腰,让水齐胸,两只脚踩着脚底的泥沙向前挪动,手不停地拍打着水面,像模像样地假装着会游泳。学会游泳以后,我才开始游出趸船外的水域,向江心附近的区域游去。
孟学箴/摄
不懈
憋气是学游泳的第一堂课。我把头埋进水里,跟小伙伴们比试,看谁在水里憋气的时间长,为了逞能,有时还憋得脸红脖子粗。下河的次数多了,有一天,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只要双脚在水里不停踩动,身体就自然而然有了浮力,不再下沉了。一时间,我自豪自己不再是“旱鸭子”了。
真正学游泳是从“打埋头”开始的。我把头埋进水里,让身体浮在水面,两只手交叉着在水中向前摆动,两只脚在水里不停地蹬打。动作过大,双手双脚击打出四溅的水花,我倒也勉强能游出十多米,这是学会游泳的突破。当然,这个阶段,呛几口水,是免不了的。
孟学箴/摄
紧接着,就是学习“狗刨”。我硬撑着头,将头使劲露出水面,双手在水里不停地有节奏地向后刨着,脚蹬打溅出水花,发出“扑蹬”“扑蹬”的声响。“狗刨”学会后,开始学游“蛙泳”,动作似青蛙前行,速度快,不费力,为了换气,身子有节奏起伏,偶尔还要故意从嘴里吐一口水出来。
“打凉水”是万州人自创的游泳种类,姿势很优美,速度比较快,有点相当于自由泳,两臂轮流向前漂亮划出,手掌触及江面时,还有一个下探打击水面的动作,头一直立于江面之上,双脚弹水,膝盖处可以弯曲,没有水花溅出。学会“打凉水”后,游泳有了速度,游出的距离更远了,也开始讲究泳姿了。
后来,我又学会了仰泳。这个游泳方式最省力,就是仰“躺”江里浸泡几十分钟,让我尽情地仰望蓝天和白云,享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之感。
孟学箴/摄
那个年代,父母亲忙着上班,我们大多时候都以“打敞放”的方式生长。在长江游泳,既无救生员,也无教练员,全是在模仿中“自学成才”。游泳动作不标准,我们戏称为“姿势优美,动作难看”。
孟学箴/摄
勇敢
长江自西南而来,在万州城区拐了个大弯,将万州分成南北两岸。汹涌澎湃的长江水直抵南岸,江水撞击回来在南门口一带,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洄流水。正是这样的水域特点,万州人把到长江放流水漂游称为放“黄泥滩”。放“黄泥滩”,既能感受与大风大浪搏击的刺激与惊险,也能收获挑战大自然成功后的自豪与快意。我把自己能够勇敢地放“黄泥滩”,视为儿时最大的骄傲 。
有一次,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挑战自我的勇气,跟着哥哥们去放“黄泥滩”。我们是在十七码头缆车临江桥墩处下水。下水后,游过水势平缓,流速缓慢的区域后,我使劲地向停泊在港口趸船外的水域游去,以便进入靠近江心的流水区。
越往江心,波涛越汹涌,水流越湍急,沿途既有鼓泡还有漩涡,我使出浑身的力气,奋力冲过一个个鼓泡和旋涡,进入到流水区域。此时,我马上感觉到水下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让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顺流2公里,江水把我们冲到东门口水域时,我们立刻铆足劲,打开双臂,拼命地往洄流水区域游,搭上洄流水,我们才能漂移游回到南门口上岸。
汪昌隆/摄
下河游泳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长江中“斗浪”。那时,万州段有“长江413”“长江310”两艘马力很大的拖轮,每天来回拖着驳船穿梭在城区的河段上。船过浪涌,波涛起伏,一个浪头一个浪头由远及近,向岸边涌来。
只要拖轮一过,我们即刻从江边的沙滩上一窝蜂扑向长江,向河中心游去。江上冲浪,快乐无比,潮起潮落,同一江面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巨大落差,我们时而在浪尖上尖叫,时而在跌落处嬉闹,感受着江浪起伏的新奇,享受着搏击自然的快意。遇到“东方红”大型客轮经过时,江面上掀起的波浪更大,“斗浪”带给我们更大的刺激和惊险。
方本良/摄
壮举
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豪迈的诗词——“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诗词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爽气概,而且还表达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展望。这给万州人长江游泳极大的鼓舞。
从1956年到1966年,毛主席一共在长江游泳18次。他老人家每次总是带着挑战的意志下水,带着征服者的骄傲上岸,表现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举和豪迈意志。
在我的记忆中,万州曾举办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盛大的水上活动。那时,我特别渴望能参加在万州城举办的水上游泳盛会,但因年纪尚小,连参加资格都没有。好在我家大哥作为万一中的高中学生代表,通过报名、测试、训练和选拔,很幸运地成为畅游长江纪念活动的入选者。为确保安全,父母还专门为大哥买回一条自行车的旧内胎,充好气作为救生圈缠绕在身上。
活动这天,万州城简直万人空巷,居民都来到长江边观看畅游长江纪念活动。父母亲带着二哥和我,一早就来到南门口河坝。放眼望去,长江岸边人山人海,南门口河坝更是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观看热闹的观众。大家眼巴巴地望着长江上游的方向,等待着游泳健儿劈波斩浪地到来。
上午10点,畅游长江的游泳队伍从北岸的912战备库下水,经过盘盘石由远及近顺流而下。游泳方阵的两边是各种类型的护卫船只。第一方阵是解放军方阵,他们身穿草绿色军装,荷枪实弹泅渡长江,方阵前面一排战士推着一个竹筏子,竹筏子下面绑着汽车轮胎,上面立着“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的大型横幅标语牌。第二方阵是民兵方阵,方阵前面的竹筏子上立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大型横幅标语牌。接着才是万州各个系统的群众游泳队伍方阵。我大哥所在的学生方阵,排在后面。我们看着一个又一个方阵的游泳健儿到达南门口时,都奋力向岸边游来,通过搭上洄流水顺利上岸。一些体力不支的游泳健儿,被流水冲到了东门口水域,他们只好被救生艇打捞上岸。当我们看到大哥打着“凉水”安全上岸时,我们全家人都为他感到自豪。
意志
长江游泳,是一项风险极高的野外运动。除了水流汹涌澎湃的江心外,就是貌似平静的岸边,也是暗流涌动,还时刻有江风和路过的船只掀起的波浪。不识“水性”,贸然下河,一旦躲避不了一个浪头,或者调整不好呼吸,后果都不堪设想。一不小心“呛水”时,往往两眼发花,呼吸困难,节奏全乱,这样就会发生危险。江水冰冷刺骨,下水前,不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活动,在水中很容易发作“鸡爪风”(腿抽筋)。如果四肢无力,应对不当,就难免出事。
长江每年都有溺水事故发生。父母是坚决禁止我们私自下河游泳的。没有学会游泳以前,他们在我们耳边念叨的是“大河没有捂盖盖”;学会游泳以后,他们在我们耳边提醒的是“大河淹死会水人”。目的只有一个,要求我们不要私自下河游泳,避免溺水事故发生。
我在长江游泳,总体来说,没有发生过意外,当然也发过几次“鸡爪风”。每次发作时,我都平静地用仰姿卷缩着身体,尽量使自己的身体在水中放松,用双手使劲地按摩和搓揉脚趾拇,然后努力游回岸边,这样倒也有惊无险。
长江游泳,虽有风险,但锤炼意志,练就胆量,增强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也是不能否定的。几十年过去了,万州人不但酷爱这一传统水上运动,而且发展为有组织、有规模的长江冬泳。
目前,万州有各类冬泳队伍17支,常年参加冬泳的爱好者有2000余人。三峡工程蓄水后,万州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山水中的高峡平湖画卷,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冬泳爱好者慕名而来,享受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在前后举办的6届冬泳赛邀请赛中,我直接参与组织的赛事就有4届,这不能不说,我跟长江游泳有缘。
谢长白/摄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万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埠,因水而美。长江是大自然给予万州的恩赐和馈赠。而今,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回忆起儿时长江游泳的往事,内心深处总会升腾出一种无以言状的自豪感。
编辑:李微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