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门杰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6-21 10:52:24作者简介:门杰,知名时评人,青年诗人。
20世纪初期,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中国版本都烂熟于心——什么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但只有少数人了解,在亚洲北部广阔土地上,也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革命运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名作品。这部书可不是什么“炼铁教程”,而是一部革命性的纪实小说。可是这居然是一部写“人”的书,为什么要以“钢铁”为题呢?从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点中可以得到答案。
保尔的生活本来是平淡而平静的,但不平凡的人怎么会甘于平淡的生活?因为不满于学校中神甫的“残暴统治”,在书的开篇保尔就因为故意触犯了神甫,被逐出学校,这一段叙述直截了当地给了我们一个保尔的初步形象:富有正气,天真率然。这给他后来成为忠实的革命者和带病工作,坚贞不屈的品质,作出了铺垫,并推动了情节发展——从此年少的保尔走进社会,走向革命。
离开了学校,保尔进入了一家食堂工作,在这段时间,看似他并没有参与革命工作,只是在日复一日地烧锅炉。但在此的这段经历,潜移默化地加深了他对革命的重要性的理解——他亲眼见到厨房里的“霸权主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他更认识到革命不只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政权,更是为了净化人们的心灵,创造美好的社会。有了这些正确的认识,以及他在同时受到了哥哥阿尔焦姆和地下工作者茹赫来的影响,便逐渐掌握了革命的基本技能,领悟了革命思想。后来在一次营救茹赫来的行动中,保尔被捕,随后又成功脱逃。为了远离敌军的追捕,继续服务于党,他离开了家乡,到达了根据地去谋职,结束了他的少年时代,开始了他不平凡的革命人生。
“没有爱情的小说是不完美的”,就连像《钢铁》这样的小说也是如此。保尔少年时的女友叫冬妮娅,她是林业局长的女儿,看样子她是大家闺秀,不过她不像别人那样嫌弃衣衫褴褛的保尔,在她眼中没有阶级,只有品质与性格。在那时,这是极难能可贵的。而她又能给予保尔浓烈的爱,这对于在逆境中成长的保尔又是很珍贵的。他们的恋情在保尔离开家乡后就戛然而止了,她便成为了保尔在家乡牵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但在数月后,冬妮娅又遇到了大病初愈的保尔。可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大概是冬妮娅受到了他父亲更多的影响,她在保尔面前开始变得“酸臭”,全身资产阶级气息,在其他革命者中显得格格不入。最后,保尔叫她放下这副架子,冬妮娅不从,保尔就果断的与她分手了。其实保尔与冬妮娅失败的恋情,不只是因为冬妮娅变得“酸臭”,更是因为保尔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更深的影响,对顽固的资产阶级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痛恨那些压迫民众,屠杀百姓的暴徒以及个人主义分子。所以对于冬妮娅的资产阶级作风,他是很难忍也是不准忍的。
后来保尔在革命道路上走南闯北,真是尝尽了“酸甜苦辣”——辛酸的是革命的各位人物相继牺牲,大到列宁、师长同志,小到身边的战友,以及自己同时期加入红军的好友谢辽沙;甜美的是与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重逢。还受到许多人对于他工作的肯定,为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苦涩的是他为了宣传党的主张“横眉冷对千夫指”。又在雪地里夜以继日地抢修铁路,差点冻死在轨道旁。以及带病坚持工作身心劳累;辣的是多次出战多次重伤,眼失明,腿残疾,年纪轻轻就身体羸弱,疾病缠身。以上就是书中后段记叙的在保尔根据地工作生活,虽然悲大于乐,苦大于甜。但他依然在党的光芒下,精神抖擞,一往无前。
重病之下,他居然放弃了组织给他的“退休”机会,坚持工作。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当战士去前线,他就在家办公,给年轻人讲党课。
但保尔的身体终于还是真的垮了,他双脚瘫痪,卧床不起。起先他在家没日没夜地看书学习,让知识变成他最好的良药。后来他眼睛感染——失明了,幸亏其他同事帮他安装的收音机,他终于打开了“耳朵里的新世界”。他在这之前又有原房东的二女儿塔雅成为了“比同志更深一层关系的人”,并把她发展成了党员。在一段时间后,他又有了重新归队的念头——他不想在人生结束前碌碌无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给革命注力。他历时数月口述完成了小说“暴风雨中所诞生的”,他将束缚精神的“铁环”击得粉碎,“踏”上了新的征程……
说完了保尔经历,不得不提到本书作者的个人事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与保尔极其相似的人。换句话说,他作者本人就是保尔的原型——他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工作,20余岁就身患重疾,32岁便英年早逝。但他一直在否定那些认为《钢铁》是他自传的说法,因为他的保尔是这一类忠于党、奉献于人民的优秀党员的代表,他赋予了保尔传奇般的经历,让他能更好地“扎进”读者的心灵。
保尔的人生仿佛就是用坎坷与挫折组成的,他似乎没过过一天舒适的日子。但是这“不过好日子”的动机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早年是因为过不起好日子,后来是因为太忙来不及过好日子,最后他却不想过好日子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这种观念的转变得益于他在革命中思想的快速成长。的确,“时势造英雄”,但在时势中就算造不成英雄的人也会变得与众不同了。
年仅24岁的保尔早已将自己的一切置于党的利益之下了——离乡时,为党他放弃了亲情;与冬妮娅决断时,为党放弃了爱情;重疾在身却坚持工作时,为党他甚至放弃了生命(在某些版本里保尔最后去世了)。这种“大我”胜于“小我”的精神来源于他对党绝对的信仰——因为他明白只有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改变千千万万幼小的“保尔”的命运,而这又是一种“大爱”胜于“小爱”的表现。了解了保尔的这种“大爱”后,你应该不再会对他“疯狂的工作”而惊讶了。这就是保尔的“革命史诗”之精神所在。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此书的最初目的是为树立革命典范,激励党的革命运动,“顺便”创造一部文学史诗。但到如今,这本书激励意义更为宏大。作者以及保尔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想把一项工作或事业做到杰出,你需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仰,以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一腔求知若渴的热情,还有一双永远能在“阴霾”里发现“阳光”的“眼睛”。保尔就这么做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动员当时的革命者一起做,于是“钢铁”就这样炼成了,坚不可摧!
编辑:刘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