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清白传家|杨莙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6-28 14:33:16

一方山水滋养一方乡里,一方清风造就一方圣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注重生活环境对个人品性的影响。教子典范故事“孟母择邻而居”,就是把优良淳朴的民风与家族的兴盛、子孙的福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潼南区双江镇,杨姓人家的许多宅院或堂屋前,都悬挂着“清白传家”或“四知家风”的牌匾,其中以杨尚昆旧居最为有名,它早已被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妇联联合命名为“重庆市家风教育基地”,不仅承载着潼南区红色文化历史,更承载着杨氏“清白传家”家风的美名。

杨尚昆旧居位于双江镇长滩子,建于清代同治中期,因门前百米一处溪流水急滩长而得名“长滩子大院”。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就诞生在这座古朴的四合院内。

旧居正方堂屋的神龛上,高悬一块“清白传家”的牌匾,这块匾,正是杨家的传家之宝。两侧一副木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堂屋两壁挂有《杨氏家规十六条》,这里是宅主对其子孙进行家训家教的地方。

旧居还有一个别称——“四知堂”,是杨家为纪念先祖杨震“四知拒金”而特地命名的。

潼南区杨尚昆故里管理处供图

杨震,东汉著名清官,被誉为“关西孔子”。他调任东郡太守时,其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半夜求见,送黄金十斤。杨震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道:“暮夜无知者。”杨震目光一凛,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四知”,遂成为千古美谈。杨家后人深受杨震“遗清白于子孙,不亦厚乎”的清白家风影响,为了传承这一优良家风,便将所建居所称作“四知堂”,以彰显其先辈懿德,并以此警示世代杨家人,清白传家。

钱财亦聚亦能散,唯有清白传家远。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告诫子女,钱财乃身外之物,要读书做官就不要想发财,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人生抱负。作为一家之长,杨淮清身体力行,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杨家“清白传家”的家风,熏陶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革命先烈杨闇公;熏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熏陶出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杨家的共产党员,加起来就有一个班。

杨家先人造屋时,特意将莲花、白菜雕刻在木托和窗棂上,莲花取其清,白菜取其白,合起来就是“清白”的意思。莲花通廉洁,白菜通清白,杨家视它们为清白传家的图腾,这不仅是杨氏祖先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也是双江杨氏族人特别是杨尚昆一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子女们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必将雕有莲花白菜图样的窗棂一一打扫,寓示又一天清清白白的生活。

1987年,杨尚昆在离乡62年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他一走进旧居中堂,就对解说员说:“不用介绍,这个地方我熟悉得很。”他指着挂在中堂正中的“清白传家”匾说:“‘清白传家’是杨家传统,这块匾是杨家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还有一块‘四知堂’。”

1993年,杨尚昆再次回到双江的时候,对家人面谕:“堂屋里的‘清白传家’和‘四知堂’这两块匾,是杨家的传统匾额,都是杨家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杨震和‘四知堂’的典故之所以能得以传为千古佳话,流芳百世,就在于杨震为官一世,清白自守,廉洁奉公。所以你们可要搞好廉政建设啊!”

杨家自古以来家教都十分严格,“清白传家”的家规更是让杨家人严于律己。清白传家,垂范后世,传承着这一家风的,又岂止杨家人?直到现在,潼南、双江,都在提倡学习杨家清白传家的家风,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清白传家,已如春风化雨一般,滋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清白传家”不仅是杨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体现。古往今来,以杨震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在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地都建有纪念杨震的祠堂。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许多祠堂也称为“四知堂”“清风堂”。杨震的“四知”清廉精神名扬海内外,其清白家风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杨氏族人和华夏儿女。‍

编辑:向俞璇 熊冬梅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