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一遇一生|查晶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7-05 15:37:24

七岁那年的一个夏日黄昏,我正在学校后门口与小伙伴玩耍,母亲同事梅老师走过来,面带喜色大声对我说:“今晚灯光球场放《红楼梦》哎,赶快叫你妈带你去看!”说完便匆匆走开。她一边走一边喊她女儿:“蓉蓉!蓉蓉!要放《红楼梦》了,赶快吃饭!”见她如此,我也连忙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妈妈说:“妈妈,快点吃饭,要放《红楼梦》了!”妈妈笑了。现在想来,我就是那个喊着“咕咚来了”的小猴子。

饭后,爸爸骑着那辆老“永久”载我去了灯光球场。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部《红楼梦》是越剧电影,王文娟主演。是夜,伴着清灵柔媚的吴侬软语,一个满身风露清愁的林黛玉,一个浸润着浓浓书卷气的林黛玉,恰似一朵出岫之轻云,稳稳地停落到了一个小小少女的心中。自此,一颗审“美”的种子也悄悄孕育,等待时光滋养,等待红尘历练后,破土萌发,芳华尽显。

然那时年幼,对于博大精深的“红楼”完全不懂,只是出于对“美”的本能追寻,出于对那个梦一般的林妹妹的痴迷。当我以有限的识字来印证砖头一般厚重的大书时,我仿佛坠入五里雾中,隐隐有人声乐音,隐隐有楼阁亭台,却看不清,读不懂,真真如红楼一梦了。屡看屡停,屡停屡看,这个美丽而朦胧的幻梦,一直在我心中飘来荡去,似走还留。

上高中时,我才真正读通全书,但也还是囫囵吞枣,半通不通,我的注意力多在情节之上,在宝黛爱情之上。荷锄葬花,焚稿断情,香魂风散,人世沧桑……每每涕泣涟涟,常常掩卷难眠。那纯净凄美的爱恋像璀璨的礼花绽放在年少的我的心中,银色的光芒始终熠熠生辉,未免对照自己,对于爱情便有了信仰,有了不变的追求。

工作成家后,“红楼”成了我的床头书。我一天最惬意的时光是夜倚床头闲翻书,翻得最多的依然是《红楼梦》。最初买的那本简装版,早已封皮脱落,纸页泛黄,多处损毁。后来换成了精装本,一直翻阅到现在。寒暑假时,我常会从头到尾看好几遍,平日里就顺手闲翻,翻到哪就看哪。

夜读“红楼”,总爱轻吟慢诵,直觉口角噙香。“红楼”语言既典雅精致,有着大家闺秀的仪态万方、韵味天成,又朴实平易,似乡野村姑般亲切有趣、生动活泼。循着语言的小径,走进红楼,台阁殿宇,庭院深深,曲廊依依,花繁柳艳。虽常有千岩万转、迷花倚石之惑,但观遍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看尽那冷月孤魂、寒塘鹤影之凄,对酣畅淋漓的红尘、悲喜交加的人生越来越有了清醒的认识。而那镶金嵌玉的红楼大舞台上,各色人等,也一个个在我眼前身影清晰、眉目生动了。整部红楼已然存于我心,我已经魂入大观园,看他们结社吟诗,看他们饮酒行令,只是他们没有发现我。他们仿佛是我相交多年的熟人,有的甚至堪称知己,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感染着我,并且从外到内影响着我。

小时候,我调皮好动,是典型的“假小子”,自识黛玉妙玉后,“美”的概念形成,便自然以她们为“榜样”了。从少年至中年,我一直长发长裙,毕业许久的学生见到我,笑说我“以不变应万变”。也常有人说我有古典气质,甚至直呼我有“林黛玉遗风”。我倒没葬过花,也没用梅花上的雪水泡过茶,只是采过雨后梅露,并撰文一篇,有幸发青海《雪莲》,算是致敬我永远的黛玉了。

漫步“红楼”,时见珠翠罗绮,纷列盈然,其光莹莹,其彩烁烁。闻香赏玉间,忍不住驻足品鉴,心神摇动。黛玉,不只是风情缱绻、多愁善感,还有俏皮灵动、诙谐风趣的一面;宝钗,公认的端雅温厚之余,也有滴翠亭“栽赃黛玉”之小小瑕疵;邢岫烟,荆钗裙布之下,清灵幽贞,绝艳惊人;香菱,命途多舛,却始终心间有月,可圈可点之处不一而足;而老祖宗贾母,看似富贵闲人,实则谙透人生,极其智慧通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圆满”,哪怕是“薛大呆子”,哪怕是“凤辣子”,哪怕是贾瑞,也都有可爱可怜处,都有无可奈何处。红楼,是大悲悯,对整个人世,对整个人生……品之赏之,怜之叹之,叹之不尽,以文写之。我先后数篇红楼随笔,都是与我心爱的红楼姑娘们谈心,是为她们作传,是以自己的红尘来诠释红楼,完成感悟,完成成长。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情稍练达,世事渐洞明,再读“红楼”,心中万千感慨,嘴里欲说还休。曹公明面上说为“闺阁昭传”,但是谁都知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极为广阔纷繁的生活画卷,极复杂的人性,极典型的人物,在纸上展开着,活动着,生长着。在这里,我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可悲可悯可爱可恨的人性,看到了充满劳碌充满悲伤却依然值得期待、值得好好活下去的诗意美好。当我屡屡被那些琐碎的美好、磅礴的诗意以及绵密的忧伤围裹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对灵魂的浸润,对生命的滋养。

《红楼梦》对我的教学工作也教益甚大。平时在课堂上,一讲到人物描写方法,我就很自然地以红楼人物为例。如王熙凤见黛玉那段,王的形象刻画堪称经典。首先,人未出场,便“先声夺人”;继而,细绘其像,暗显性情。而她那一番关心黛玉之言,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短短一个场景,一个威风八面、极善逢迎的贵族女子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对刘姥姥的描写,精彩之余,更有趣味。王熙凤想让刘姥姥逗贾母开心,吃饭前故意让她扮丑装愣。彼时,一大桌人团团围坐,贾母的“请”字刚出口,刘姥姥立即起身,高声朗言:“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鼓腮不语。众皆笑喷。同样是笑,却人各有态:湘云直接喷饭,豪爽立现;黛玉伏桌叫嗳呦,尽显柔弱;宝玉则滚到贾母怀里,活脱脱一个憨顽娇宠的公子哥……孩子们笑后,也明白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性情纤毫毕现。

以环境写人,“红楼”中经典之例亦比比皆是。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栊翠庵等等,这些诗意的名字背后,藏着一个个隐喻,它们暗合着各自主人的性情。譬如,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黛玉清雅绝尘的形象外化;而“斑竹一枝千滴泪”,又隐含其多愁善感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此外,谐音双关、诗词曲赋等精彩之处同样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跟着“红楼”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红楼”早已经渗入了我的生命,它与我的生活相融,生成了我自己的《石头记》。遥想当年,我可不就是一块顽石,因它之故,到这繁华盛世走上一遭,有了情,有了爱,有了恨,有了痴,也因诸多历练,有了悟,因此恬然,因此安然,因此笑对红尘纷扰,平静欣然。

每个人都是一块石头,每个人都有一部《石头记》,只是未遇曹雪芹,写不成《红楼梦》。我生有幸,得遇曹公,红楼一遇,便是一生。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华文学》《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