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专栏丨无忧童年里的淡淡忧伤
——读萧红《呼兰河传》
作者:陈德琴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7-05 16:36:36萧红与张爱玲、石评梅、吕碧城并称“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生命短暂,去世时年仅31岁,留存的文学作品不多。但一部《生死场》和一部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足以奠定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不俗地位。
《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旅居香港时于病中完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她漂泊、流离的一生中,祖父是她最亲近、最留念的人。《呼兰河传》既是萧红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她怀念祖父、留给祖父最珍贵的礼物。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用清澈、透亮的文字对“我”童年时代日常琐碎的生活进行了真实记载:早起赖床缠着祖父念唐诗,在大花园里追蝴蝶捉蚂蚱,亲眼经历团圆媳妇折磨致死等等。童年本无忧,但萧红笔下的童年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就像中药中的甘草,甜中带苦。那是“我”对封建社会愚昧无知的忧伤,也是对生活在底层人民最深切的关注。
《呼兰河传》描写的虽是琐碎生活,但其文字却给人清澈透亮、唇齿留香的美感,仿佛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幅乡间美好图画。比如书中这句“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像极了一幅色彩鲜亮的水彩画,扑面而来的全是大自然鲜亮的清香。
书中还写道:“还有打碎了的大缸扔在墙边上,大缸旁边还有一个破了口的坛子陪着它蹲在那里。坛子底上没有什么,只积了半坛雨水……和这大缸相对着的,还扣着一个猪槽子……靠着槽子的旁边就睡着一柄生锈的铁犁头。”这后园的景象又仿佛一幅素描黑白画,静美中透出荒凉之感。
“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上开起花来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那些生机盎然的爬蔓植物又仿佛凝聚成了一幅油画,浓墨而重彩。在这些清新的画面里,汩汩流淌着大自然的亮丽,但也悄然释放出作者淡淡的孤寂,有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滋味。
祖父每天给“我”念诗、解诗,说到高兴处,总是大笑不止,直至笑到肚痛;春夏时节“我”随祖父在菜园子里锄草、摘瓜、捉蝶……童年的时光真是简单而纯粹啊。可就在这些纯粹的日子里,院里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邻居的生活日常,却给“我”幼小心灵蒙上了淡淡忧伤,小说中反复出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尽管后花园里有蓬勃葳蕤的花草植物,但依然掩藏不了人间的冷暖与愁苦。
《呼兰河传》用朴实率真、清新淡雅的文字,于舒缓的叙事节奏中尽显那个时代人性的弱点、女性命运的悲惨,让人回味,同时让人深思。
(作者系四川散文学会会员,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竹县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