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邓稼先在重庆|姜孝德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7-15 11:31:22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秋至1941年秋,邓稼先在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的国立第九中学(今江津二中)读高三,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回国。1980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尚在襁褓便随母亲到了北平,在北平读小学、中学。“七七事变”后,其父邓以蛰的肺病严重,不能随清华大学南迁,于是蛰居北平。为了儿子的安全,邓以蛰托人将邓稼先送到西单绒线胡同内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读书。
1940年春,北平市伪政府强迫市民和学生为“庆祝皇军胜利”举行游行和庆祝会。邓稼先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大会结束后他把手中的纸旗子扯得粉碎,然后扔在地上,岂知此事竟被人告发。崇德中学的校长是邓以蛰的朋友,他虽然暂时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但还是觉得有危险存在。一是怕事情被日本人知道后追究;二是邓稼先的性格太直太烈,在敌占区实在危险。于是,他建议邓以蛰将邓稼先送离北平。
邓以蛰知道儿子的性格,于是,他让长女邓仲先带邓稼先到江津四叔那里去读书。1940年5月,邓稼先和大姐一起,跟随北大两位教授的夫人南行。他们先到天津,再到上海,经香港后到越南,然后从越南进中国到昆明,一路饱尝艰辛,触目皆是战争留下的伤痛。
邓稼先在昆明,住在父亲的朋友汤用彤家里。此时,正值暑假期间,邓稼先就在这里参加补习班学习了两个月。9月,他赶到了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这所学校是由安徽二中改名而来,主要是安置流浪到江津的安徽籍师生。邓稼先入读这所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四叔邓季宣在这里任校长,他父亲就是希望邓季宣好好替自己管教管教邓稼先。
那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物资极其匮乏,一日三餐每顿能有一碗白米饭就不错了。菜,有时是十来颗撒盐的新胡豆,有时是一碟水煮牛皮菜,有时就是一撮盐,同学们都明白国家的不易,没人撒娇、没人哭鼻子,有的只是放下碗之后拿起书本。人人都知道,只有发奋学习才能赶走日寇。
邓稼先做练习用的纸多,为了节约,他就到四叔办公室去找一些用过的纸,钉成册,写反面。没有钢笔就用铅笔,每天上课前,邓稼先都把四五支铅笔削得好好的。因为他写字很工整很用力,时间长了,手指头上就磨出了一个厚厚的老茧,碰着还会痛。但邓稼先仍然始终如一,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
邓稼先特别爱好物理,当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便找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本,反复对照学习,取长补短。他还找到《普通物理学》《达夫物理学》等大学教材作参考。学校图书馆图书很少,找不到需要的参考书,他就跑到长江对岸的江津县图书馆借阅。一次,邓稼先和同学去县图书馆借书,还遭到校方的怀疑,后经调查核实,事情才得以了结。
1941年,邓稼先乘船到重庆去参加高考,途中遭遇日军飞机空袭。船老板赶忙将船靠边,让大家上岸去躲一下。邓稼先蹲在一个低凹处,亲眼看见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地上炸了很大一个坑,而他则险些被炸死。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便是中国人民想和平,但手中没有制胜的法宝,和平也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或许就是他后来奋不顾身地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因吧!
高考后,邓稼先进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来出国深造,学成回国,参与核武器制造,并获得成功。
邓稼先逝世多年后,他的夫人许鹿希说了这样一番话:“国家强盛,洋人就是外宾,访问,交流,做生意;国家贫弱,洋人就是鬼子,抢劫,烧杀,占土地。如若不信,去读一读自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去参观一下圆明园遗址公园、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你就会明白邓稼先他们这些人为什么能够隐姓埋名,忍受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甘情愿地奉献聪明才智,乃至一生。”
(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作协荣誉主席、重庆市作协会员)
编辑:贺兴梅 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