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那些安贫乐道的人|涂启智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7-29 13:58:21魏晋陶渊明在《咏贫士其四》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黔娄,战国时齐国有名的隐士。鲁恭公曾聘其为相,齐威王欲请为卿,皆被其拒绝。后隐居于济之南山,安贫乐道,洁身一世。后两句,陶潜借“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意谓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
陶渊明中年辞官归隐,称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的《咏贫士》亦是自况,表达自己的心志趣味。
滚滚红尘中,有些人深陷功名利禄不能自拔,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安贫乐道,为世间贡献一缕清风,一轮明月。
安贫乐道的人,从不攀比,不慕虚荣。许多有文化有修养者,都不会把金钱等物质财富作为炫耀的资本。一位教师,每天往返于三尺讲台和家庭两点一线,沉浸于备、教、复、改、考等教学环节,在教书育人之外,无暇寻找新的挣钱门路。一位学者,于古今文献的海洋中忘情遨游,披阅、标注、摘录、整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次次发现,一次次动容,其乐陶陶,哪会有心思去攫取占有财富?一位科技工作者,扑在图纸上,专注勾画万千气象,就像阿基米德醉心于画几何图形的情境中、面对拿着刀剑的罗马士兵浑然不觉。他们胸怀星辰大海,一堆铜钱在心目中的分量实在轻如鸿毛。
不仅如此,社会上不少低收入群体人员,如清洁工人等,虽然每天粗茶淡饭,却也总是一脸阳光,从无非分之念、常有感恩之心。当同事或他人遭遇不幸,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奉献爱心、伸出援手。正如《菜根谭》所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乞人。”在安贫乐道的旷野上,到处盛开慷慨与善良的花朵。
从古至今,那些不受物欲困扰、崇尚内心安宁的高人雅士,总能赢得世人的普遍尊敬。他们品格的芳馨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之所以身上没有市侩气没有铜臭味,是因为他们要么志存高远不计得失,要么心中藏有朴素的理念: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再微小,也不能贪占。这与苏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心曲相通。或许,某一种思想,不同群体抑或不同文化层次人士的言语表达迥然不同,但是精神主旨却悠然神会。高尚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现实生活中,有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有人安贫乐道,自得其乐。安贫乐道者,并非“志小才疏”,不思进取,相反,他们往往都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有的学问深厚,重义轻利,比如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的阅历丰富,世事洞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比如陶渊明,他在宦海沉浮多年,认为自己无法向现实妥协,便主动归隐南山。陶渊明以“归来仍是少年”心态,甘愿放弃锦衣玉食。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呈现冲淡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以昂扬充沛的情感,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不朽的精彩。
现代社会,其实也有很多具有安贫乐道风范气质的人,他们以勤劳诚实获取相应报酬,没有非分之想,不生掠夺之念,对别人的成功不眼红,安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慕虚华者,不爱抛头露面,谢绝众声喧哗,却是情深意重,心有千千结。我老家有个朋友,很有才气。当其他人想方设法寻找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拼命朝县城调动,唯有他心如止水,安如泰山。他一辈子扎根在山沟里教书,深居简出,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平日里忙忙碌碌,周末与节假日,他总是邀约同事好友到他家中,炒七八个家常菜肴,喝上几杯小酒。酒酣耳热之际,他情不自禁哼起《爱你在心口难开》《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这些经典老歌。他动情领唱,宾客起身合唱。并不宽敞的房间,回荡着久违的旋律与美好,远逝的青春如在眼前,众人不禁泪光闪闪……
古人安贫乐道,多半是遁迹山林,或者归隐田园。现代人安贫乐道,不必“遁迹”,亦无须“归隐”。若能于熙熙攘攘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于市井喧嚣中坚守内心,始终排除干扰,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是最高境界。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也。
安贫乐道者,深知功名如浮云,利禄在满足人的占有欲之外,实在没有太多太大的用途。“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根基是精神文化而非黄金白银。海可枯,石可烂,只有思想永恒,精神不灭。它们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安贫乐道者,从骨子里认为贪欲无限、人生有涯,所以把主要精力投放于精神文化构建上。这些人一旦确立志向,就会九死无悔。理想信念在他们心中坚如磐石。“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从这种意义上讲,或许安贫乐道者都是有气节操守的人,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一个人没有了气节操守,就会丧失底线,胡作非为;一个民族要是没有了气节操守,这个民族就陷入黑暗,看不到希望。
真心希望,我们这个时代,安贫乐道者越来越多!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