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巫溪通城:盛夏到山乡 清凉拂面来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8-22 09:50:36

8月17日,巫溪县通城镇海拔1400米的中兴村夏布坪乡村旅游点刘家小院。

县文旅委退休文艺工作者黎定贵,正耐心地辅导着该村五句子山歌歌手洪孝平。“唱我们山里的情歌是开心的事情,你的脸上是不是应该有笑容呢?嗓子是不是应该亮开些呢?”黎定贵称。

“我看到这么多城里来的客人,有点紧张。黎老师,你再帮我指导下《探郎歌》。”洪孝平回答。

自7月上旬从县城来夏布坪避暑后,黎定贵就没再下过山:“夏布坪毗邻兰英大峡谷,背后是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好,而且这里早晚也才25摄氏度左右,一家人来了就舍不得走。我搞了大半辈子的文艺工作,想给村里做点事,给来度假的客人助助兴,所以很乐意与乡土艺术家交流。”

7月以来,立体海拔明显的巫溪县通城镇,利用避暑纳凉的独特优势,一手抓“清凉经济”、一手抓抗旱,海拔较高的村庄“一房难求”,海拔较低的村庄由村干部带领群众抗旱自救,合力克难稳发展。

一间民宿,与清凉相拥

刘邦学是刘家小院的主人,在政府的扶持指导下,今年早就做好夏季迎客的准备——自家饲养熏制了2000公斤粮草猪腊肉,圈养了500只土鸡,种了15亩甜糯玉米、包菜、四季豆等时令蔬菜;清洁环境,整修添置设备,做好防疫工作。

6月底,以退休老人、学生为主的客人入住。每逢周末,小院更是座无虚席。

“28间客房每天客满,因为订不到房间,很多客人清晨上山吃早饭,晚上10点左右才下山,每天的收入大约1—2万元不等。客人来到我们这里,不但可以享受风景,还可以享受我们诚实的服务,他们住得舒心、吃得安全,明年才会再来。我们把中兴村发展成清凉村,全村一起挣旅游钱。”刘邦学对此信心满满。

中兴村党支部书记夏国明介绍,6月以来,中兴村4个农家乐共接待旅客共计4万余人次,收入共计300万元。带动村民16人就近务工,收入共计25.6万元。

通城镇镇长鲁应华介绍,6月以来,通城镇共接待旅客7万余人次,收入500万元。53人就近务工,收入66万元。

一桌小吃,与康养牵手

“请各位客人品尝我们为你们定制的‘清凉小吃’:青椒炒野菌、手磨洋芋粑、桐叶麦子粑、黄瓜炖腊猪脚、凉拌蒲公英、煮苞谷、烤洋芋,喝老鹰茶。”在中兴村旅游接待点海棠园的生态餐厅,待服务员介绍完后,游客骆立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

“这一桌子菜看起来有食欲,吃起来味美爽口不油腻,大人孩子都适合。”骆立赞叹道。

通城镇党委宣传委员马安巧介绍,该镇把本地特色小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在源头上发展优质的原材料,带动产业转型,促进农产品变旅游产品。以旅客为本,分季节尝试推出不同的待客菜系列,既注重夏日清凉,又设计冬日温暖序列,仅“清凉小吃”就有20多道菜,努力把特色小吃打造成大产业,让四面八方的客人品尝到“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不少客人还进厨房,学习这些小吃制作方法。”马安巧称。

中兴村村民李国菊是远近闻名的好厨师,在刘家小院当主厨,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此外,他每年养殖的10多头粮草猪早就被本地的商户订购,成为客人最认可的主菜之一,地里的蔬菜也受到青睐,“人虽然累点,但收入也多,全家都很开心”。

住在海棠园附近的村民李光明,今年仅卖烧苞谷就挣到了1万余元。

一桶山泉,驱走大地火热

“同志,你们这车水,真是救命水啊!”一天傍晚,通城村村民宋永梅正在近7亩的辣椒地里急得跳脚时,镇村干部护送着一车水来到她跟前。

农技人员刘健一边帮助宋永梅浇灌土地,一边给她讲解抗旱的注意事项,对旱情缓解后的生产给予参考。

听完刘健的话,宋永梅眉毛上的“几”字终于舒展开来,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她的10亩烤烟也有救了。

通城镇历史以来就是缺水区。近年来,该镇不断提升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让年年缺水变为历史。但在今年的特大旱情下,玉泉村等高山段又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今年抗旱形势严峻,我们采取维修管道、增加水源、送水上门等措施,同时倡导群众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坚持生活用水优先的原则,确保群众有安全水喝、有水用。”通城镇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通城镇把抗旱当成一场硬仗来打,全体党员对地处偏远、缺水严重的村(社区)及特殊困难群体开展送水服务,累计出动抗旱送水车辆80车次,送水1000余立方米,铺设各类管道3000余米,解决200余人吃水用水问题。

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驻巫溪县通城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江有林介绍,帮扶集团成员单位积极指导助推该镇的供水提质增效工程,有序实施夏布坪水源蓄水、通城水厂扩容升级改造等6项水利工程,从体制机制上、问题的根源上解决群众的供水问题,让涓涓山泉变成群众的幸福泉、希望泉。

一杯啤酒,青春真情告白

“想不到,在这里能吹着清凉的风,喝啤酒、撸烤串,欣赏田园美景,真的好安逸!乡村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好的。”正值暑假,龙池村的啤酒花园里,一群来自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年轻人正举杯畅饮,共话未来。

王超是一名在读的大三学生,这次专程和朋友们一起来龙池村游玩纳凉。他说,此前一提到农村,他想到的多是狭窄的道路、破碎的土地、脏乱的环境,此刻能亲身感受到现代乡村的巨大变化,看着田园里的向日葵,欣赏着夕阳下的和美农家,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他实在是深受震撼。

“毕业后,我也要回到农村工作,用我所学的知识建设新农村,在乡村建设中奉献青春力量,让农耕文化得到传承,让人们记住乡愁。”王超站在龙池村五味子园旁边,脑海里已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愿景。

编辑:许幼飞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