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乡村振兴要善于“三变”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8-31 16:34:3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推进,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也有网民反映,部分农村“似曾相识”“太高大上”“没有农村味”,这样的声音其实就指出了部分乡村建设过程中照搬照抄、华而不实、贪大求快等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避免把“借鉴”当“复制”,走好“千村千面”路线;要避免“好看不好卖”,打好产业兴旺“如意算盘”;要避免“速成”思想,用量变促成质变。

undefined

善于“吃老本”,把特点变优点。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错落有致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辛勤劳作;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田园风光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热情好客,农村地区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山秀水、民族风情、地域文化,这些是乡村振兴的“本钱”,也是乡村发展的硬核竞争力。要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禀赋,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乡村振兴之路。要尽可能保留农村原始风貌,把“村味儿”作为农村的“根”与“魂”,让人们在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避免过度开发以致乡村“泛现代化”“商业化”。要认识到差异就是特色,着力把农村“不同点”变为“闪光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个性化品牌,杜绝大拆大建,不搞“高仿村”“雷同村”。

undefined

善于“做生意”,把亮点变卖点。一些农村依托山、水、林、田、湖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翻新“复古”农房,建设曲径通幽村路,实现“农味十足”。但也有乡村景区负责人表示,多数游客“拍照就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当前,乡村游给游客留下只适合“半日游”,不宜“长久呆”的印象。究其根源,在于乡村旅游缺少市场化思维,只顾是否“好看”,忽略了是否“好卖”。发展乡村产业要有“商人思维”,把“盈利”作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农村自然风光、民俗传统、山野土货等资源,在吃、住、游、购、娱上打造更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的“农特产品”。要建强“消费链”,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方面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要做好宣传工作,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媒体作品,吸引网民前来乡村“打卡”,同时借助网络电商等渠道,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undefined

善于“啃骨头”,把难点变拐点。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不能追求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把难点变为“拐点”,用量变引起质变。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内容梳理任务清单,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抓好落实,切忌随意推倒重来,以致半途而废“胎死腹中”。要迎难而上,对乡村振兴干部而言,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老大难”“中梗阻”,或者是产业项目缺资金、少技术,或者是做群众工作吃“闭门羹”、被下“逐客令”,又或者是基层党组织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等。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广大党员干部都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毅与智慧,化解一个个“千千结”。乡村振兴不是依靠几名村干部、一支驻村工作队就可以完成,而是要凝聚合力、联动推进,既做到“眼光向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支持,又做到“眼光向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干部)

编辑:冯驿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