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九九又重阳|郭发仔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9-30 23:09:03秋分并不匀称,日头渐少,阴霾不觉上头了。这几日依旧不见太阳,但薄云之上有天光,扳起手指数,九九又重阳了。
《易经》解曰:“阳爻为九。”九为阳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农历九月九,日月相重,重九即重阳。重阳之俗由来已久,屈原的《远游》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眉宇间生出三分阳火,清扬之气在双袖间回卷。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当帝,毕览百家之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九五之尊逢重阳,少不得聚众小酌。晋代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文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尚率直任诞、清俊通脱之风,五柳先生逃不过世俗,重九之日,酒就菊花酬重阳,妙不可言。唐代开自由之风,生民同等,王公布衣共重阳。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吃花糕,皇帝登上万岁山,畅怀秋志,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一直认为,重阳是个老年节,自己年轻气盛,无论如何也装不出那份老态。少时重阳日,大人嘴里念叨一句“又重阳了”,便无下文。粗糙的日子里,重阳仿佛鼻子过敏后打出的一串喷嚏。后来读诗词,重阳那份缱绻之情似乎在纸上,却依旧难知其味。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秋高气爽,牧之先生一高兴,邀了一众人,进山喝酒去。朱熹《水调歌头》词也这么说:“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重阳日聚众喝酒,尽兴处,将紫萸、黄菊摘了,戴在发间,笑呵呵回家。相形之下,王维没那么多花肠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了,亲人尚未重逢,了然无趣。王勃高才,纸短情长,重阳之日也是直抒胸臆:“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自己独守南方,无法北归,鸿雁不解人情,却弃北南飞,恼人得紧。
秋气渐老,清风裹挟霜寒。九九重阳,一向提不起精神的太阳,忽地缓过神来,在云上亮着,似乎抹了一把风油精,又恰如小灶里添了一把干柴火。草木群簇,池水泱泱,都是熟透的老绿色。山林最稳重,远峰缥缈,树木深茂,秋气入林便有了万千气象,层林尽染,赤橙黄绿青蓝紫,艳如新妇。一家老小,或邀了贴心亲友一同登临,从草木中抬腿而过,走走停停,鼻息间萦绕粗粝的山野气,看秋实累累,看雾岚缭绕,待上山顶,极目楚天舒,太阳就在头上,重阳之喜也在头上。
居家是另一种重阳的味。携妻子儿女采来结籽茱萸、初香菊花,重现汉唐之风,我给你戴上一株,你给我插上一朵,情意绵绵却又相敬如宾。罢了,一家人齐聚,不再手忙脚乱,用心做一顿饭,斟满小杯酒,我随意你也随意,祝福之后互相勉励,生活向阳,亲情之乐莫过于此。也可学点手艺,做点菊花糕。将枸杞用温水泡了,将干菊花置锅中冷水煮开即停,用滤网将菊花捞出;在锅中加冰糖适量,倒入琼脂,倒入泡好的枸杞,继续火煮并搅拌,琼脂融化即关火;将煮好的菊花水倒入金属模具,待凉后倒出。此法简单便捷,制作出来的菊花糕晶莹剔透,韧性十足,黄里缀着喜红,红上飘着雪白,食之可解口之馋、消秋之燥、调日之乐。
重九自有九重之敬,老者如高天。老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孤独。曾见一太爷去理发,其实只有稀疏白头,寥寥发根如深割的稻茬。年轻的理发师端着推剪思忖,无从下手,太爷踌躇好一会,低声说了句:随便吧。言语中有些惆怅与伤感。是啊,老辈打拼一生,低头栽种人生之树,抬头木已成林。苍山日暮,却发现自己找不见自己的影子。有人说,“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其实,在单程的岁月面前,这是一厢情愿的美好祝愿。
重阳是季节之老,人老如秋老,敬老尊老是时令对传统的呼吁。趁着老辈健在,多点问候,多点陪伴,多点心思,让年迈之人感受承欢膝下之乐,安享康健丰实之秋,夕阳也会发出重阳之光。
编辑: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