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信念 铸就忠魂
——感悟电影《王良军长》的爱国情怀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01 09:33:09电影《王良军长》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同志(1905-1932)的传奇经历。影片以王良同志所参与的战役为故事线,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活捉张辉瓒”“漳州战役”等著名战例的场景再现,勾勒了王良同志英勇善战、屡建战功的光辉形象,展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尽管因为时长限制,场面还原难度较大,使得部分战斗画面略显潦草。不过我们认真体会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仔细揣摩影片中的台词,就能体会到主创团队的用心,就能感受到革命先辈忠于信仰、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肯定的是,影片虽然以王良同志的军事才能和军事贡献为主线,但没有单纯地停留于此,而是将亲情、爱情、兄弟情融合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不断通过眼神、表情、语调等元素的变化,表达剧中角色的立场观点、思想态度等,使得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影片的内涵更加丰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可爱可亲的革命战士,看到了一个既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又饱食人间烟火的革命青年。影片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克服了极端严寒的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短14个月完成了全部制作工作,为重庆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实历史渲染爱国情怀。《王良军长》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真实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电影开拍之前,主创团队多次前往王良同志的故居寻访,还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王良同志真实的人生轨迹。电影中涉及的重大历史节点,重要人物关系都做到有据可考,不允许人为设置虚假的“高大上”形象,更不允许凭空捏造史实。为了更好还原当时的战争场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真情实感,剧组工作人员从人物着装到家具陈设,再到战争场面的爆破,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追求真实的视觉效果。
合理改编塑造立体人物。王良实有其人,相关情节确有其事,时间节点和战争事件都有据可考,但出于影视化的需要,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给予观众充沛的感情表达,影片在人物设置上进行了合理的再创作。比如,该片中刘四海、杨春发、黄玉英为编剧虚构的人物。其中,黄玉英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普通民众,她从压迫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全过程也是民众在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在影片中,王良搭救了黄玉英并将她带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共同前进,由此产生了革命爱情。编剧虚构黄玉英这位巾帼英雄,不仅使得王良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而且从侧面向观众展示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美好的情感世界。毫无疑问,人物虽是虚构的,精神却是真实的。
真挚情感书写人性光辉。影片《王良军长》呈现出了精神分析学和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片中设置了王良父亲念诵诗歌想念儿子的情节。在战争背景下,“类父子”关系中更夹杂着兄弟情谊,呈现出如父如兄的情感状态。刘四海和杨春发是从家乡追随王良参加革命的伙伴,三人携手同行,情同手足。日常生活中,王良与刘四海、杨春发像亲兄弟一样,相互关心,相互打趣。当刘四海因无知毁坏俘获的电台时,王良代其受罚,接受鞭笞,被打得皮开肉绽;当刘四海砍杀敌方俘虏为死去的战友报仇时,王良又毫不犹豫地将刘四海上交组织,接受惩罚。借此告诉观众,战争的目的是保家卫国而非报仇杀戮,军人的铁血是精神而非泯灭人性,要对生命心怀敬畏。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刻得以升华,王良军长的崇高品格在这一刻再次被放大。
编辑:卢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