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西行游记(十三)|赵利辉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09 16:19:29在沙漠中旅行,最难耐的是渴,我因之怀念起兰州的软儿梨来。
这种梨黑褐如泥,表相一无可取,梨肉完全黑腐,吃时需用开水洗烫,果实软化一阵方可,味甜而美,且能祛痰化气润喉,西北人多爱吃它。然而到了新疆,品尝了当地的瓜果,才会明白有一种甜,叫瓜果飘香,连空气都是甘之若饴。我很快就记住一句谚语:“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秧姑(新疆美女)一枝花。”
新疆的哈密瓜,瓜长一尺,形如橄榄球。两端尖锐,外皮色多青翠。自蒂至瓜脐,白筋密布如织。瓜脐四周大逾铜钱处,没有白筋,从这里用刀插入,稍一用力瓜即切开。肉色黄明如缎,味甘如蜜,爽脆如梨。
哈密瓜古名敦煌瓜,俗名缠头瓜,以鄯善所产的最佳,吐鲁番次之,哈密的又次之。哈密瓜因在清朝时入贡皇家,故而最著名。那时西北边陲,交通不便,除了帝王家,内地人不容易吃到。
一般的哈密瓜,皮多皱纹,如麻线,如蛛网。大的有十斤左右,小的亦有五六斤。肉色黄绿皆有,黄的如澄,绿的如翠;透明而味甘,清香若雪里梅花,入口即化。新疆昼夜温差大,有时围炉剖食,凉透牙龈。所谓“围着火炉吃西瓜”,与此情趣相近。
听当地的瓜农讲,哈密瓜性子躁,适宜种在斜坡或沙地,使水分宣泄。收成后,储藏在深窖,或埋沙土中,明春取食,味道尤为醇烈,且有一股酒香。运到内地的瓜,若到春节干而不腐,则古雅可玩。文人雅士,便将其当作岁末清供。
瓜农以维吾尔人居多,他们收获的瓜除了小部分临时食用,大部分剖切晒干,做成哈密瓜条,远销到全国各地。可惜的是,哈密瓜经过晾晒,真味容易消失,只剩下了甜。敦煌、酒泉各地的瓜农,近些年有移植的,但是结的瓜小味淡,远不及新疆的好,这大约还是水土使然。
葡萄自然是吐鲁番的最好吃。《西游记》里,玄奘当年取道南疆到印度,路过的火焰山指的就是吐鲁番。师徒四人,来到这里,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遇一老者相问,老者道:“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吐鲁番是全世界最热的地方之一,划一根火柴扔在地上,据说就能引发大火,自古被称为火州。因为日照时间长,葡萄吸收的紫外线多,糖分含量就高,吃到嘴里甜脆欲滴。葡萄的品种更是多样,有七八种之多。长葡萄有拇指一样大,圆葡萄如同玛瑙一般,颜色有紫红、赭红、碧玉、翠绿。还有紫白相间,或是红绿交辉的。
坐在葡萄架下,我吃着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凉爽快意,竟然不觉是身处火州。为避日头蒸烤,我们选择夜间行进,只是一路上未曾遇见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真是好不寂寞。
到了库车,此地盛产杏子,以金钱杏见称。又名包核杏,是将核壳除去,再将里面的杏仁放进去压扁风干。吃到嘴里甘香稍带一点酸味,和葡萄干一样,这也是新疆的果味珍品。此外库车的玉梨,皮薄如一张纸,嚼之如霜雪,入口即融;皮山的石榴,一枚剥籽盈有一掬,红艳如丹砂,流汁似醴醐。
许是新疆的水果养人,健康驻颜,南疆的女子皆健美而丰润。最漂亮的要数维吾尔族姑娘。她们黑色长发,皮肤白里透红,喜欢画天青色的一字眉。平素戴披丝头纱,擦肩而过,给人一种神秘感。倘一身素色裙衣,背一把古剑,恍若遇见了大漠中的女侠。陌生人不易见到真颜,只能从背影猜测她们的年龄。梳有多条辫子,有三四十根以上的,表示还未出嫁的姑娘;少妇则仅留两根大辫子,亦是美雅大方。南疆库车的维吾尔少女美丽又多情,故而有“库车的秧姑一枝花”的说法。随着多民族的融合,大街上,素面朝天的维吾尔女子越来越多了。
传统与现代营造了不同的审美,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来过库车的人,才会欣赏到这两种美。要么你曾经在新疆生活过,你老了,一遍遍怀旧;要么你是第一次来,不早不晚,刚刚好。
(作者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