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钱穆的“旅游观”|施崇伟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10 15:10:05旅游也成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而生活在更早时期的钱穆先生,已有独具的“旅游观”。
钱穆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游遍了滇中山水。他当时的学生李埏,是他的旅伴之一。有一次,李埏陪了钱穆整整5天,游览了石林、芝云洞、大叠水瀑布等胜景。在旅游间隙,钱穆将最重要的心得面授李埏:“治史须识大体、观大局、明大义,可以着重某一断代或某一专史,但不应密闭自封其中,不问其他。”这些教导,成为李埏的座右铭。
可见,钱穆不仅善于治学,还是个乐山乐水的性情之人。他认为读书时应当一意在书,游山水时应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骛。
钱穆
他还说:“读书游山,用功都在一心。能知道读书也就像游山一样愉悦,则读书自有大乐趣,所读之人自有大进步。否则,如果认为读书就是吃苦,游山就是享受,那就‘两失’了。”这些,都是钱穆的旅游观。
他对朱熹“出则有山水之兴,居则有卜筑之趣”的生活方式极为欣赏,治学著述便喜欢选择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之处。教书期间,他每天掌握好海潮时间,潮涨前他到达海滩,迎石而坐,潮退后听同事讲学,怡然情景受其熏陶。在北大时,他不在书房备课,而是独自前往校园中古柏草坪,“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他告诉李埏:“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此话也道出了一种旅游态度。
不择时长时短,课间也是一趟短距离旅游。他在北平任教时,一天下课后学生李埏前来求教。钱穆便对他说:“边走边聊。”于是,从北平师范大学校园到中山公园,师生间展开了一次独特的“短距离游学”之旅。当时,学校的文学院在石驸马大街。钱穆与李埏边谈边走,走到校门口,再沿着林荫道一直走,又前往天安门附近的中山公园。进入中山公园,树木掩映下,师生二人一边赏风景一边聊学问。
钱穆在贵州遵义任教时,几乎天天游湘江河岸。早晨,他手持棕竹手杖,沿湘江西岸顺流南行;大约走一小时,再从岸边小道回老城。钱穆说自己很爱山水,尤爱流水,因为流水活泼,水声悦耳,可以清思虑,除烦恼,怡情养性。钱穆这样描述这段旅游时光:余尤爱遵义之山水。时方春季,遍山皆花,花已落地成茵,而树上群花仍蔽天日。余卧山中草地花茵之上,仰望仍在群花之下。如是每移时。余尤爱燕子……遵义近郊有一山,一溪绕其下,一桥临其上。环溪多树,群燕飞翔天空可百数。盘旋不去。余尤流连不忍去。
旅行,让诗人目光悠远,让学者思想深邃。要学会从繁乱俗务中抽身自己,到大自然里去看万物生长;置身于山水间,让心变得通达而又坚定。
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像“身如不系之舟”苏轼,一路风尘一路诗;像追随人类文明的足迹的余秋雨,旅行归来,厚重的思考典籍,一版再版。一世浮生一刹那,一程山水一年华。我也学着在旅行中成长,在旅行中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场一心一意的旅行,都成为一次“脱胎换骨”的礼遇。
编辑: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