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文学|帮忙也有界|杨志艳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25 11:02:05

有次聚餐,闺蜜问我:“生活中你最怕跟哪一类人打交道?”我的答案是一张口就说对方瞧不起他(她)的那种人。这种人通常喜欢用品行这根无形的大棒去抽打别人,一意孤行且偏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或者是要求别人,轮到自个儿身上时却又巴不得拥有着至高无上的豁免权。

有一次我到审批政务服务窗口办理业务,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表格,于是我坐在那儿开始认认真真地填写相关资料。紧接着又来了一位到相邻窗口办理业务的中年男子,当工作人员让他填写资料时,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年纪大了,眼睛花了,然后直接掏出相关证件烦请工作人员代劳,可是没想到出师不利,遭遇了拒绝。

于是那位男子立马脸色突变,态度倨傲,对着工作人员大声叫嚣起来:“你不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吗?是咋服务的呢?连填一张表都不愿意,那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可是小姑娘依然在忙着她手头上的事情,并没有因男子的不满情绪而有所波动。男子看那位工作人员并没有“服软,”转而请我帮他填写,我一看是年审业务,填的也是很简单的常规内容,对于他来说应该并不难。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在自己拿着他的证件准备执笔帮其代劳时,他的证件表明他是一位大货车司机,于是心中的疑虑没来由地脱口而出:“您说您眼花,那这种情况如何开大货车?”没想到那位货车司机居然说:“没关系的,我有经验。”联想到此人的职业,于是我也果断地拒绝了他。

“举手之劳都不愿意,现在的人呀……”那人又开始了絮絮叨叨的模式。“不是我不愿意帮您,您说您眼花,那您开车上路如何去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呢?”我大概是一语击中了要害,那人拿回了证件填写了起来,没费多大工夫就办理完了相关业务。等那个中年人移步走出大厅,我与工作人员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有一种人披着成人的外衣,但骨子里却拒绝成熟,他们待人接物太过热情,对朋友的关心那简直是如影随形,直到最后把你整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他们竭尽全力地来消耗你的私人时光,一旦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开始甩脸子,觉得你不够朋友。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友人,对方不知从哪里获得了我的通联信息,然后自报家门,强烈要求添加我为微信好友,本想着相隔不远,又都爱好文学,所以我就没有理由拒绝。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真有些吃不消了,她会在我上班的时间发一些个人生活感悟或者是最近写的文章,要我谈一下对此文的看法,可是我分身乏术,上班比较忙碌,而且还养成了把手机放在包里的习惯,如若有事才会掏出手机与对方简明扼要地沟通,工作都已经够累了,哪还有心思跟别人聊“阳春白雪”。并且下了班还有洗衣做饭等一大堆家务琐事等着自己完成,等处理完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后,我也是极其认真地回复了她,可对方大为不满,觉得我怠慢了她,最后我只好如实相告,白天我要忙着挣钱养家,晚上我还要忙着写稿改稿,所以无暇顾及,不能秒回,只能晚回。

可能是好几次我都辜负了她的期待,于是对方就不再给我分享她的新作了,我以为她理解了自己的处境,继而不再打扰了,殊不知没隔几天她就向我索要编辑名片,以期达到加编辑为朋友的目的,我说我朋友圈里并没有多少编辑老师,再说编辑老师的工作也很忙,况且他们的原则性很强,只注重作品质量,倘若写不出好的文章,即使是加上了也是没有用的,然后我建议她去投公共邮箱,如果写得好自然能选用,谁知对方认为是我“自私”,不愿意分享资源,所幸后来她可能觉得我太无趣了,也就没有勉为其难。

又隔了几日,我在朋友圈里看见她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营,然后还附了一句很文艺的话: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高峰。就在我渐渐淡忘了此人时,有天下班碰巧遇到了的另一位文友,我才知道此人如法炮制加上了好多写手为好友,聊天内容也是大同小异,要么索要编辑老师名片,要么苦口婆心劝人报名参加写作营,其中还时不时私发砍价链接,请求众多微信好友帮忙“砍一刀”,让人不胜其烦。反观她写出来的文章除了登上几个籍籍无名的公众号以外,别说是正规杂志,就是“豆腐块”也没见她发表一篇出来,而她却还在乐此不疲地拉人入群报写作营,单观其表仿若她才是一位心怀赤诚,追寻文学理想的行者,却浑然不觉她与写作的初衷早已是相去甚远。

成年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实的困境让每个人都要迫不得已做出取舍,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够契合的人与事,大多选择屏蔽或者远离,无关善恶。其实除了亲人与至交,一些太累与太麻烦的关系都不想维持,就像是脚绑着沙袋前行,每一步都会沉重,只有脱下负累才能健步如飞。即使是报了写作营,获得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但那也只是皮毛,文章最重要的是骨骼与脉络,而疏通与支撑这些关键要点的无一例外就是作者的知识储备、感悟力与分析力,行文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言,无非是多读多思考多练习而已。

其实成年人与小孩子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即使是帮忙也要拿捏好分寸,不能逾规越矩,做错了事情不要撒泼耍赖求安慰,而是默然安静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平日里尽量不动声色地旁观他人,不要在别人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还去“火上浇油”,遭遇到对方的拒绝后又怨天尤人,所以控制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重要,切不可干一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做人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专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足迹。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