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为母亲读文章|陈文明专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10-25 11:24:05说起最初为母亲读文章的事儿,还得从一篇描写外公的散文说起。
此前,我把近些年有幸发表的一些作品结集出版,完成了自己出书的愿望,并向心中的文学梦想又迈近一步。根据发表的时间,编排于第一辑的首篇文章,便是一篇追忆已逝外公的回忆散文。
犹然记得,那天在家里,我与母亲闲坐时,毫无来由,娘俩便聊起了这本文集。无意之中,我提到书中第一篇散文是关于外公的。刚开始的时候,母亲的面容并无异样,但是当我提到“外公”一词,我的余光捕捉到了母亲的眼神变化——她的眼里,莫名地闪过一丝光亮,旋即又变得怅然若失,并伴有几丝悲伤。
对此,我的内心不由泛起一阵歉意,毫无疑问,是我当时提及了外公,而使母亲陷入悲情。时至今日,外公辞世已经很多年了,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的记忆会愈来愈模糊,想念之痛亦会愈来愈浅。如今经我一提,母亲的目光似乎穿越了光阴岁月,恍惚之中,她似乎看到了当年健在的外公。或许,此时此刻,外公的模样正在清晰地浮现在她的面前,向她一步一步走来。然而,残忍的是当她回到现实光景,却又不得不面对外公早已离开的事实——蓦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没了父亲的人,母亲变得像个孩子一样伤心起来,眼眶里面闪烁泪光。
说起外公,母亲的感情可谓复杂。外公对待子女向来严厉,因而他留给母亲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位严父形象。乃至母亲成家后,若是有做得不当之处,外公依然会加以指责。当然,除了对外公保持尊重和畏惧,母亲更感到遗憾。当年,父母在外务工,后来外公病危,父母便连忙赶回。到家之后母亲力排众议,让医生对看似已经“没有希望”的外公继续治疗,一番坚持后外公的病情大为好转。眼看已无大碍,父母便返回工厂。然而,父母刚到单位不到一月,外公便溘然长逝了。
二十多年前,那时工厂的工资极低,月薪不过千余。此前的往返两趟,加之各种开销,早已把父母的积蓄耗尽。无奈之下,父母便未回去参加外公的丧事,而是由一并打工的小舅代为料理。此后,每逢提及外公的时候,母亲总是充满了遗憾和愧疚,并感慨于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每逢此时,家人便会开导她说:“不要那么想,也不要太难过,你在他离世前的一个月,还在细心照顾,就当是见他的最后一面了。”如此一说,母亲似乎看开了一些,然而我此次提到那篇文章,并顺便提及了外公,还是不由勾起了母亲的往昔回忆。
良久,母亲示意我取来文集,然后她拿着书本,翻开那篇关于外公的文章,逐字逐句认真地“读”了起来。其实,说来可悲“可笑”,母亲以前并未上学,几乎不识一字。我想她盯着书本,或许是想用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缅怀外公。就在那个瞬间,我突发奇想,提议道:“妈,我给你读这篇外公的文章吧。”母亲既然想看这篇文章,并且不能真正阅读,索性由我代读吧。母亲听后,微微点了点头,把书还给了我,意思是答应了我的提议。
于是,我便开始用家乡口音,把这篇关于外公的散文仔细给母亲诵读了一遍。在读文的期间,母亲像孩子倾听故事一般,听得极其认真入神。而我呢,开始读得平稳而流畅,但是随后愈来愈慢——因为读着读着,我不能自控,一度哽咽不已——或许是文字勾勒的作用,在我读文的同时,外公的音容笑貌不期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由此引发了我对外公的思念之情,因而阻碍了我的阅读速度和质量。终于,我在哽咽而缓慢的语调当中读完了这篇文章。再看母亲,她正单手托着下巴,似乎余味犹然,好一会儿才如梦初醒。我注意到,适才在她的眼里打转的泪花,已然变为几滴泪水溢出眼眶。但毕竟年纪大了,该流的泪都已流完了——为儿孙操心,为家庭操劳,如今的她,已无太多的泪水可流。
而后,母亲拭去泪痕,收起悲伤,还不忘对我的散文进行点评说:“写得挺真实的,你的外公确实很苦。”诚如母亲所言,外公确实很苦,据母亲所说,外公自小就是孤儿,长大之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多年后,生活才算平稳下来,好不容易成就之后,接着又是关乎子女的各种操心和辛劳。后来,日子终于愈来愈好,但他没能享受几天就已匆匆离世而去,这便成了母亲难以释怀的憾事。
看着母亲泪痕犹在,余悲未消,我亦无奈,只得老生常谈地宽慰道:“妈,外公已经离开这么多年了,您就看开一些。”母亲沉吟片刻,挥手平抚面容,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掺杂着几分的释然,如此我的心里好受许多。
合上书本,泪目之余,感慨不已。将来的日子,我有必要给母亲多读一些文章,关于外公的,关于外婆的,关于她自己的……我要当她随身的“阅读器”,我要做她识字的双眼,我要为她阅读更多文章,从而让她感受文字的温度和文章的温暖,亦不失为一种陪伴和享受,于愿足矣!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